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

黄河蜿蜒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从托克托身边流过,拐弯奔向晋陕大峡谷。黄河几字弯右上角是托克托县双河镇河口村,这里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也是历史上大黑河汇入黄河的地方,河口之名由此而来。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最末端的一条大支流,与黄河共同冲积出美丽富饶的土默川平原。大黑河的上游在汉朝被称作荒干水,下游被称为沙陵河,隋唐、辽、金时期称之为金河。其汇聚了许多条小河流注入黄河,历史上便有了“万水归托”的说法。

人类历史和文明最初萌芽的地方只能是河岸边,河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文明,文明的曙光最先从河岸边升起。如今,在河口古镇下游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神泉旅游区,以神泉为名是因为这里曾有过神奇的泉水,就在附近的海生不浪村。海生不浪是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神奇的泉水,这里曾有冬季也冒着热气的泉水。就在海生不浪村北约百米左右,在距离黄河仅一公里北岸的一片平缓的三级阶地上,曾经发掘过著名的海生不浪遗址,发现了以仰韶三期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聪明的先民们发现了这片离黄河很近的平坦的台地。他们已经不甘心住在潮湿低矮的洞穴和地穴里,在坡地上整理出平整的地面,他们已经会造一种圆角长方形的房子,所造的房子用土墙来承重,房子里要修好几个灶。那个时候人们的造房技术显然还不是太高,考古发现的柱洞比较零乱,说明柱子只是用来装饰和辅助房子的,人们还不大会用柱子来承重建造比较广阔宽大的房子。考古发现了人们使用过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还发现一座陶窑,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火烧制各种陶器的技术,烧制出了钵、盆、罐、瓶等生活中使用的陶器,这些陶器多为黑彩陶,上面还绘有各种纹饰。

值得托克托县人骄傲的是,凭借发现较早和文化面貌较为单纯等特点,考古界后来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三期遗存均统称作“海生不浪类型”,甚至直接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包括的地域很广阔,有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包头的阿善和西园遗址、凉城县老虎山和园子沟遗址、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等多处遗址,它们分别代表了内蒙古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的文化,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许多考古实物资料。作为最早发掘的海生不浪遗址,为后来这些同类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可资比较的材料,为深入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托克托县作为最早建立的郡城之一,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云中城。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起强大的骑兵步队,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公元前年)一边进攻中山国一边“西略胡地,至榆中”,榆中便在准格尔对岸的托克托县境内。之后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和楼烦,灭白羊王,经土默川进攻河套地区,拓疆千里。

当有着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站在广袤的土默川平原上,心里规划着自己的雄图霸业。头枕阴山南临黄河的土默川平原不仅拥有河山之固,而且是进入关中和晋中及河北平原的交通枢纽。他要把西北新开辟的疆土设置为一郡,这个郡像天边的云一样飘逸,仿佛是云中君的赐予,就叫云中郡,这样云中郡和雁门、代郡构成了赵国西北稳固的防线。

云中城建在哪里呢?在这片后人眼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苍茫之地找一个筑城之地,是一件让人犯难的事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引《虞氏记》详细记载了筑城的经过:“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虞氏记》把赵武灵王误为赵武侯,因为赵武侯时赵国的势力并没有到达土默川一带。根据《虞氏记》这段近乎神话的记载可以知道,赵武灵王先在黄河西岸筑城崩塌失败,改而到黄河东北离阴山不远处另觅城址。白天看见一群天鹅整日翱翔云中,群鸟下方光芒耀眼,赵武灵王以此为吉兆筑城,筑城成功遂名为云中城。

这一片群鹄翱翔不去的原野,就是今天的托克托古城镇古城村,多年前曾矗立着中国最早的郡城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中城遗迹还保存完好,城墙如天上星座联线呈不规则多边形,可见云中城名取名于神话,城墙建设也摹仿了天空星象。古云中城选址在水草丰美的土默川平原中心地带,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地势平坦的平原宜农宜牧,可以发展生产保障给养。古云中城不仅有黄河阴山之固,而且周围有荒干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渠水(今宝贝河)等萦绕。另外黄河两岸边沙性土壤居多,这也是开始在河西筑城失败的原因。而土默川平原的大黑河流域多胶质土壤,夯实打压后可以屹立千年。

为了保卫云中城和土默川平原不受北边骑马民族的袭扰,赵武灵王配套修了长城。这条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起点在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州市,沿洋河而上进入内蒙古中南部,这条长城修建在大青山南麓,七百年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我曾经在乌素图召附近和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看到了当年郦道元所看到的景象,这些断续蜿蜒的赵长城遗迹,当年就是为了保护土默川平原和云中城的。最新的考古调查发现,战国赵北长城的东端起点在今兴和县城关镇脑包窑村附近,西端止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张连喜店村北侧,也就是说高阙塞应在此处。由于赵武灵王时期匈奴的实力还不强大,赵国长城只有一种疆界标志的作用,还没有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直到秦汉后续修,北边的长城才逐渐完备。

云中城是蒙古高原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城市,是当时交通的枢纽。公元前年云中城被秦军攻取,两年后(公元前年)秦国在此设立云中郡,土默川转入秦朝的控制。又过了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一郡,云中城成为北边重要的城市和交通枢纽。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崩于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境),满载鲍鱼的尸车就是由井陉北上,到云中城西去九原上秦直道,然后回到咸阳。因为秦始皇晚年很想从北边沿直道回咸阳,赵高等秘不发丧沿此路线回咸阳可以蒙骗外人,好像秦始皇还活着。西汉初年,由于云中和雁门二郡之间太过辽远,又在二郡之间设置了定襄郡,郡治盛乐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土城子是土默川平原的南大门,和云中城、九原城构成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兵员物资补给线。到东汉末年毁弃时,云中城使用了九百多年。

云中古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北魏时在这里重建了不少大型建筑。从考古发掘看,古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这样的城址规模很大。夯筑的城墙大都保存完好,城内西南角还有一座米见方的子城。大城内有许多建筑遗迹,在中部一座俗称“钟鼓楼”的大型夯土台基上,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的鎏金佛像,这是孝文帝年号,台基下散布着北魏的残瓦。北魏遗物还大量分布在古城的中部和西南部,说明北魏在云中城的残城里曾修筑过宫殿或华丽的庙宇。有人认为昭成皇帝什翼犍曾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这座宫殿可能是这个俗称钟鼓楼的台基,也可能是西南角那座米见方的子城,有的考古工作者推测云中之盛乐宫就建在前代的云中城内。还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北魏“云中之金陵”就在云中城附近,但还缺乏确凿的考古发现来支撑此说。

不管怎么讲,今天的托克托人非常喜爱云中城,喜爱胡服骑射的武灵王。在托克托县城矗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雕像,在东胜卫故城之南修筑了云中郡主题文化公园,人们喜欢把托克托县称作“千年古云中”。仲夏时节,在长风浩荡的广场上,想起了翦伯赞先生赞美赵武灵王的那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其中就化用了见群鹄徘徊而筑云中城的典故。郭沫若游历丛台时也有“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的诗句,赞美他胡服骑射的壮举。

一座云中城辉煌了九百年,一番胡服骑射的壮举让人赞叹了两千多年。岁月悠悠太匆匆,人的一生能有一件盖世功业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