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死夫继绿化不休
——记北辛窑村王文华、张秀连
郑福娥
简述:王文华、张秀连是右玉农村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她)们真诚、善良、朴素、勇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植树任务大于天,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甚至于不惜一切生命代价。当张秀连因为搞基本建设,丢掉性命,丢下四个年幼孩子,丢下一个破烂不堪的家之后,王文华不但没有找队里安葬妻子,几十年来,他既当爹,又当娘,从来没有停止种树,把原本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干了,家境贫寒的他,直到去世也没有向政府要过一点救济。
当你走进山西省朔州市西北右玉这座县城时,你会被满眼的绿色,和充足的氧气浸透,让你仿佛踏入了北欧的风情大地。右玉的美让人无法形容,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无限的自然风光。都说,“右玉精神”是历任右玉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出来的。那么,他们只是决策者,真正的执行者、实施者又是谁呢?
是塞北硬汉,是最广大的人们群众!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王文华张秀连夫妇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执行者之一。
煮酒论英雄巾帼不让须眉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
亘古洪荒,悠悠岁月,多彩闪烁。
翻开右玉历史,战国至秦汉时期,右玉曾是古雁门郡所在地,不仅是中原通往塞外的“北方丝绸之路”,同时也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城北,距县城25公里,北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曾是朔平府治所在地和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右玉县四大建制镇之一,是山西省的北大门。
右卫镇自古为北方重镇。建于战国时期的善无城(今右卫镇),历经秦汉,均为雁门郡郡治,东汉时雁门郡南迁,定襄郡(从今内蒙古和林)又迁来,王莽时期易名阴馆县,又雁门郡易名填狄郡。北魏时建立善无郡。唐天宝年称静边城,驻静边军。明洪武二十五年()右玉设定边卫,卫城就建在善无故城废墟上,先后历时17年建成。后定边卫迁走,大同右卫、玉林卫先后迁来,称右玉林卫。清代雍正三年(),撤销右玉林卫和威远卫置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卫镇。
右玉历代英雄辈出。麻贵,大同右卫(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大同参将麻禄之子,明朝将领、抗倭英雄,是一位保家卫国的回族骁勇战将。
关露,名胡寿楣,山西省右玉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曾在中国诗歌会创办的《新诗歌》月刊任编辑,诗作《太平洋上的歌声》蜚声当时上海文坛。有“女诗人关露”之称。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抗战女英雄李林,印尼归国华侨,是中国抗战史上罕有的女游击队长。她驰骋战场,威震晋绥,生前一直活跃在右玉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年,右玉县张华村的邵生荣才11岁,已经当上了儿童团长。他跟上农会负责人和民兵队长到西碾头村参加李林组织召开的右玉抗日动员大会,深受教育,后来邵生荣成为抗日战争模范。年9月3日,84岁的邵老受邀参加了天安门前的阅兵仪式,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接见。右玉县威远镇棋杆村,91岁的赵钢,也是一位抗日英雄,对李林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曾和李林朝夕相处。“必须多杀鬼子汉奸才能给烈士报仇”这是李林对他说的话。民族女英雄李林壮烈殉国于今朔州市,年仅24岁,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晋绥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了英雄。“谁是绿化英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北辛窑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整世说。
如果说,“英雄”作为昭示和张扬一种震动灵魂的感动,由英雄精神感知时代的跳动,由豪杰感知人格的魅力,由强者感知生命的力度--这就是英雄留给我们的风骨和证明。有句话叫“英雄乱世生,盛世无英雄”,笔者却不敢苟同,我的理解是:不管乱世也好,盛世也罢,都可“煮酒论英雄”。说英雄、论英雄就要说英雄的英雄气,英雄气是什么?是一种勇敢,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超越的力量。
本文的主人公张秀连,究竟能否称之为英雄?无人申报,无人定论。右玉人只记得,公元年农历2月初一,在右卫镇北辛窑村,发生了一件大事:王文华的媳妇张秀莲,在村里和村民一起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来年植树造林打基础。刚刚爆破完毕,时任妇联主任的她,就抢着跑上去往车上搬冻土块,土块是那么大,她叉开腿,低头弯腰努力往起抱。她背后崖上的一块巨大的冻土砸下来了,砸得她两腿扯开,开肠破肚,流了很大一滩血。死时年仅31岁,最小的儿子未满七个月。
张秀莲,右卫镇北元村人,从小生长在古长城脚下,古城堡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玩耍的地方,但每到和小伙伴们登上城堡,她们就会被黄风黄沙侵袭的睁不开眼睛,站不住脚跟。据《朔平府志》记载:右卫镇“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
家境贫寒的她,受命运之神的安排,生长在风沙肆虐、十年九旱、连野草都不肯在这里扎根的黄土高原、塞外风口。
时代造就人。种树是右玉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种树已经成为每位右玉人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必修课”。张秀连没多念书,斗大字不识几个,从记忆起她只知道,种树种树种树,当她还没有铁锹高的时候,就和大人们一起开始种树,那时的她劳动就特别积极。
种树,成为她灵魂深处的最强音。“那时候,张秀连扛着树秧,腰都压弯了,也顾不上歇息。”同村的马二女老人说。
在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栽种的树木能否成活,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知晓:第一年种活的树苗,如果不注重养护,第二年没准就死了,为了确保责任到人、责任到树,每一棵树都是“有主”的,植树人必须为死去的树苗负责,自己花钱补种,正可谓“栽三年、扶三年、勤浇勤护又三年”!
据知情人介绍,张秀连小时候在北元村种下的树,现在长的枝繁叶茂,高大无比。
都说,儿大当婚,女大当嫁。
16岁那一年,张秀连要出嫁了。
她大了吗?比起旧社会八岁的童养媳妇,她是大了;她大了吗?比起现在的孩子,16岁只是一个中学生。
当时的张秀连不想出嫁,她不想离开她的父母亲人,不想离开和她一起摸爬滚打种树的父老乡亲,不想离开生她养她的这块黄土地。
不得已。贫穷,把她推向了风口浪尖,她不得不载着婚姻大船驶向另一个彼岸——右卫镇北辛窑村。
一件“白茬子”皮袄——作为张秀连出嫁的全部。
自此,北元村少了一个种树的少女。
自此,张三蛋家少了一张吃饭的嘴。
自此,北辛窑村多了一个种树的少妇。
自此,王文华家多了一个人
——一个里里外外一把手的“阿庆嫂。”
塞北硬汉的品质充满了阳刚气度
骏马飞腾,长江奔涌,古堡静默而封闭。
有资料记载,右玉的古堡大都建筑于明代,有据可查的边堡与民堡共有95座。右玉古堡的分布稠密,充分反映了它们一直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线和踞点,是右玉历史上战争频繁和生存抗争的缩影。年8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右玉县“古堡之乡”的称号,是说右玉的古堡现存数量是很多的。
在中国的地理和历史上,“古堡之乡”是一处特别的景观。它的北边是茫茫草原和马背上的民族,南边是中原大地和浩浩长江。
富有联想意味的是,跋涉于右玉苍茫大地,黄风黄沙,漫天飞舞,长城古堡横绝于前,水土流失,干旱少雨,酷烈艰辛的自然生态,似乎亘古未变。加之古堡文化具有的封闭性。这,不仅使生存期间的人感到格外渺小,而且从文化心理上也产生了更多的自卑,产生封闭的意识。
右玉人民用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改变了这一切。
在右玉,你同样会发现令人心灵震撼的“塞北硬汉”的形象。“塞北硬汉”是非同寻常的:常年的阳光暴晒和风吹雨打,让他们变得皮肤粗糙黝黑,身材高大健壮,面孔冷俊,眼睛深邃。
“塞北硬汉”的形象是独特的,它是“右玉精神”的高度呈现。广阔而苍凉的右玉大地,因为有了“硬汉”的存在而被赋予某种历史仓伤感,并使右玉大地具有了心向往之的地域神韵,有了“咬定荒山不放松”顽强意志力。
“塞北硬汉”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本质力量的豪放激越,更体现在人对于天灾人祸和自然压迫的不屈与抗争……
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的王文华,就是典型的“硬汉”。
凭着父辈们的秉执善良,十八岁那年,父亲王厚用一件“白茬子”皮袄给他换回了一个身材高大的俊媳妇——北元村张秀连。
“高个子,丹凤眼,急急奔奔,说话也快,噼里啪啦的,特别勤快。”84岁的马二女老人回忆张秀连年轻时的样子。
家里穷的叮当响的王文华,突然从天降下这样一个好媳妇,天知道他有几个晚上是笑着醒来的。
北辛窑村位于右卫镇老城西北10公里处,这个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王文华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荒凉、风大、沙多。出门时头上戴的帽子要用绳子和脖子困住,每年清明前后种地时,前面得有一个人专门挡风,要不种子和肥料就会被风吹走。一亩地到秋天也只有十五六斤收成,除去三斤种子,留不下个啥。
有资料记载,旧时代,右玉县在土总面积.7万亩中,就有风蚀、干旱形成的土地沙化面积万亩,占土面积的76.29%。这个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旧时代给右玉人民留下的是一片即将沙漠化的生存空间。
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右玉北辛窑村人们的生活无比艰辛,为了充饥,所有的榆树皮都被剥下来磨面吃。但是,只要能够站起来,照样植树。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是多栽树。”在理念的呼唤下,张秀连嫁到北辛窑不久,她便担任了一队妇联主任,二队妇联主任是马二女。当时村庄周围,六沟、四洼两边坡,放眼不见树几棵。
张秀连嫁到王文华家后,她发现北辛窑村和娘家北元村一样,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朝里拉,而不是往外推,否则第二天风沙过后,门就被沙堵得打不开了。从小植树长大的她,从开始就没把植树当成是普通的劳动,这是一场决赛,是一场持久战。北辛窑村人们春、夏、秋里,白天种地晚上和早晨种树,像蚂蚁一样滚爬在沟沟梁梁、山山水水之间,没有报酬,也不讲报酬。从大人到小孩,从妇女到学生,家家户户用得最多、磨得最亮的就是铁锹。国家没有往他们手中发一分钱,但是栽树有时能分到一点救济粮,只要有饭吃,栽树没商量。
到了冬天和年初,便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填沟、垫底为开春栽防风林做准备工作。
“当时就是要栽防风林。没有树种,就从我们当地的小老杨树上剪下树枝,挖开渠嚎,埋在沙土里。头一年栽不活,来年就补栽。”原二队妇联主任马二女老人说。
由于北辛窑村人民的积极种树,该村被评为“十杆红旗村”,张秀连也被评为“大寨铁姑娘”的光荣称号!
在荣誉的感召下,张秀连在生了四个孩子的怀孕期间,从来没有耽误过一天劳动,在生下孩子的第三天后她就主动投入到集体劳动中。
“张秀连身体强壮,干活比男人还卖力气。”马二女老人告诉笔者。
张秀连是个积极向上的女人,她具备着北方烈女子的刚毅与坚强,她孝敬老人,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家,像一个母鸡张开翅膀努力庇护自己年幼的孩子们。
出事的前一天中午,她们在村对面的河湾框吃干粮时,张秀连还和一起劳动的姐妹说:“明天是二月二,我要给我的娃们做糕吃。”那是当时家里最好的食物。
有谁能够想到,那一天是她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
北辛窑地少,村南一条河湾。
早春的北辛窑,仍是冰天雪地。时令虽然进入农历二月初,大地一片苍凉,河湾的冰,冻的结结实实,丝毫没有苏醒的意向。
冬天与早春,村里都是9点出工,中午在地里吃点饭,一直干到下午3点。
这天,张秀连和往常一样,她起得很早,给全家人做饭,给牲口熬食,收拾屋子。饭后,她上炕亲亲两岁的儿子王金,抱起嗷嗷待哺的小儿子王辉,将自己肥大的乳头放进孩子的嘴里,孩子的小嘴吸着甘甜的乳汁,两条小腿欢快地舞动着,开心极了。母亲用她那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快点吃,宝贝,吃饱了,妈妈就要上工去了。”
吃罢奶,张秀连向往常一样,用一块打着补丁的棉被把小儿子围住,再用绳子捆住,绳子的另一头固定在窗凌档上,然后在孩子的小脸蛋上轻轻亲了一口,下了地。
妈妈,妈……刚会说话的二儿子王金,拽着张秀连的衣襟哭着不让出门。
“哇,哇……”最小的儿子发出了撕裂的哭声。一切是不是不详的预兆?张秀连从来不去狐猜乱疑,她只惦记着赶紧出地干活,妇联主任不能比其他社员迟到。
她扛着铁锹,挎着箩筐,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雄赳赳气昂昂,大踏步向目的地走去。
这一走,她再也没有回来……
早春的北辛窑,仍然天寒地冻。北辛窑村当时按照劳力分配为两个队,一个队又分为好几个组,张秀莲是一队的妇联主任,也是组长。一起干活的人们,有的用扁担挑着箩筐运土,有的将土装在小平车里,连拉带推运土,这样劳动效率比较大。
但是,往往所运的土供不应求。因为天寒地冻,要想铲土必须采用爆破。这天,临近中午时分,在刚刚爆破完毕,尘土飞扬,泥沙四溅,不甘落后的张秀莲,就抢着跑上去往车上搬冻土块,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背后崖上的一块巨大的冻土砸下来了,砸得她两腿扯开,开肠拔肚,顿时爬到地上,一动不动……
地上流了很大一滩血。一起劳动的妇女姐妹们哭成一片。王文华惊慌失措,含着眼泪和村里人们赶紧用小医院护送,因路途遥远,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张秀连伤势过重,无法医治,当天黑夜就死了。
张秀连走了,走的那么悲惨凄凉。
河湾冰冻的河面上,流下了她的鲜血,一滴、两滴、三滴……
鲜血与洁白的冰面形成对比,红白分明,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又是那样的令人惨不忍睹。
丈夫、孩子、家人以及村民,再凄惨的哭声也无法拉回自己的亲人了。昔日,一个勇敢刚毅的烈女子在死神面前是那样地苍白无力。
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勇敢带来的不幸?
那是一种精神。希望人们记住北辛窑村的张秀莲,她的生命和鲜血虽然卑微,但中华民族就是有了她们这样的人才生生不息的。
如今,在村的正对面,有她亲手栽下的“小老杨”树,历经风吹沙蚀,依然苍劲挺拔。
张秀连死了。她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年仅31岁。“张秀连死的可怜,就穿着那身劳动时着身穿的破衣服,埋葬了”老党员马二女老人一边摸眼泪,一边心疼地说。
她走了,身后丢下三儿一女,丢下一个破烂不堪的家。那时,她最大的儿子十四岁,最小的儿子未满七个月,还在吃奶,村里出钱雇了个人给孩子喂奶。
张秀连死了。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女人,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北辛窑村,奉献给了右玉改造生态建设的伟大征程。王文华的“天”塌了,昔日那个活蹦乱跳的“阿庆嫂”躺在那只冰凉的棺材里只停了3天。
这三天,王文华混混沌沌,不知道自己在人间还是在地狱?看到那个与自己朝夕相处了15年的爱妻,措手不及地躺在这个黑匣子里面,再也起不来了。像有一团烈焰在心里燃烧着,又像严冬的厚冰积在心头。他机械地做着料理后事的活儿,听着四个孩子凄惨的哭声,他欲死不能。泪光里看着一切都在浮动,他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
三天,莫名其妙地过去了。埋掉女人后,王文华带着对妻子无限的思念和忏悔又到了工地,还像以前一样出力流汗。
这就是“塞北硬汉”。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搏斗,在频仍的社会灾害中搏斗,在多舛的命运中锻造出来的坚韧性格。这种性格大多表现为含蓄隐忍和达观宽容,且无一不折射出凝重的“右玉精神”之光彩。
张秀连死了之后,王文华一生未娶。而立之年的他,既当娘,又当爹,无论家里还是外面,他把原本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干了。
“公公活的时候出去种树,每次都比应分下的任务多种‘六颗树’代表全家六口人代替我们婆婆种树了。”王文华的儿媳妇随兰告诉笔者。
“一次父亲喝了点酒,哭着说‘每天出去劳动时就看见你妈妈在我面前监督我,让我多种树,给她也完成任务。’”王文华的儿子王金说。
或许是他们身上流淌的戍边后人的血液,或许是漫漫西口古道磨砺出的不屈与抗争,或许是大自然对人精神上的直接启悟,铸就了右玉人的文化心理:
艰苦奋斗。
宽容豁达。
古道热肠。
多情重义。
坦诚直率。
伦理重于功利。
道德超越金钱。
……
一把铁锨两只手,敢叫日月换新天。北辛窑人民用生命和汗水完成了改河造地的任务,改了河,又开始植树。旧社会村里没树林,没柴烧。他们在完成农事之余,利用春、夏、秋的空隙栽树。由于气候寒冷,春季土地解冻晚,树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北辛窑人就靠一把铁锨两只手,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在六沟、四洼、两面坡上栽满了树,总数达到多亩。
小老杨,一片片,一层层,漫山遍野……小老杨单棵看上去,不够高大粗壮,但树冠独立倔强。在高地上放眼望去,一棵一棵紧紧相连,层层叠叠铺展开来,蔚为壮观。学名小叶杨的这种乡土树,北辛窑人亲切称之为“小老杨”,是因为它根系深长,耐寒耐旱,栽植于干旱沙丘地里也能顽强生长。北辛窑的四周都种满了小老杨,像绿色屏障一样,把一个村庄严实地裹起来了。正是有了这一棵棵小老杨,北辛窑才挡住了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弹指一挥间。过去几十年间,王文华张秀连和村民们到底种了多少树,大家已经“算不清”了。早期插在沙土里的“小老杨”枝如今已经长成二三十米高的大树。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文华老了,日子仍然过的很清贫,历经苦难、磨难的王老,晚年百病缠身,73岁的他于年不幸去世了,尽管他一生困难,但从来没有向政府张过一次求助的口。
王文华、张秀连实乃纯洁质朴的硬汉,充满了阳刚的气度和力量!他(她)们生前平凡的事迹,无不给人带来以眼的远视,与心的飞翔!
绿化延伸财化创业再须坚持
秋天,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黄绿相间的世界,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站在北辛窑小山岗上,眼前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地,一颗颗玉米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个个英姿飒爽,硕大的玉米棒像一枚枚军功章挂在它们胸前;远处即将收割的黍子,一方方、一条条,橙黄泛赤,深绿带青,随风涌浪。
好一副“丰收图”!
夕阳下,裹着黄土清香的缕缕微风,这是何等的乡韵?这是何等的甘甜?一对中年夫妻,一前一后,挥着长鞭,赶着一群雪白的绵羊,从黄绿相间的玉米地旁向村的方向走来。这是王文华和张秀连的二儿子王金和媳妇随兰。
晚霞中,清风里。让人闻到了长城旁、古堡下、苍头两岸,那股农家肥伴有的土香味儿。醉人心脾。
谈起母亲,五十二岁的王金仍然两眼发红,鼻子发酸……
五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以被岁月删除,唯有一件事,随同时空,进入记忆,刻骨铭心。
王金说:“饿,饿,特别饿。小时候放学回家,邻居同学走到大门口,就喊,妈,我饿了。那时候,多么想叫一声妈妈。进入右卫中学,礼拜六回家,其他同学的妈妈拿着窝窝头,在路口迎接孩子回家,那个时候最想叫妈妈一声。”
王金对母亲没有记忆,父亲留给他的话,除了种树,就是打粮食。也许是饿怕了,王金对种地情有独钟。
种树,种树,还是种树,右玉人已将种树变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不种树就出不了家门,不种树就种不下庄稼,不种树就吃不上饭,不种树就娶不上媳妇,就不能繁衍后代……一句话,不种树就不能衣食住行,就不能生活。
草木葱茏的景象,在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是一种几乎不用费力就可自然天成的美景;而在风沙肆虐、十年九旱、连野草都不肯在这里扎根的黄土高原、塞外风口,就是一种人文奇观、世间奇迹,右玉人民群众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他们自豪地说,右玉满眼看去那铺天盖地、绵延无边的绿色,都是他们祖祖辈辈一棵又一棵亲手种下的,都是在他们一年又一年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绿色是诱人的、招人的。在众多“小老杨”树陪伴下的北辛窑村,空气愈发清新,土地日渐肥沃,村民们正享受着生态变迁带来的“红利”。
“现在天上刮的是没沙的清风,地里能种的庄稼也从以前简单的土豆、莜麦、胡麻老三样,增加了玉米、黍子等,产量每亩也能达到斤。要是没树,哪来这样的生活?”王金这样说。
林涛翻卷,繁花遍野。植树造林是右玉人的长处,那么右玉北辛窑村人的短板在哪里?
兴学助教的理念有待提高!
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有待提倡!
据悉,北辛窑村没有出现几个读书人,靠读书走出大山的人寥寥无几。
当年的王金——王文华和张秀连的儿子,考上高中没有去读,是说没有钱,辍学了。
如今的王志勇——王金和随兰的儿子,考上了本科,是说没有钱,放弃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不完全是!
姑且不去争议王金小时候的状况,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大力开展精准扶贫、贷款助学的今天,轻易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本科院校,我不得不痛心地强调——这是一种文化、理念上的缺陷。
所以说,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是靠交流和学习得来的。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位居西南的四川靠长江上上下下,形成了古今深厚的巴蜀文化。现在我们讲上海,讲广州,它们直接与国际交流,便具有了海派文化。
“古堡之乡”的右玉村民,还特别需要交流和发展,只有交流才能形成进步、繁荣的思想意识。譬如水稻需要杂交,譬如苹果需要嫁接,才能有新品种和高产量。人,通过交流才能逐步提高综合素质,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右玉,是晋西北唯一的半农半牧县,种植、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特色”的做优,把优势的做精,就是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富农产业的新道路。
立足于特殊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右玉县就成立了燕麦、胡麻等农作物研究机构,力争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绿色已近饱和的右玉,不再是一味地简单种树,而是要将绿化延伸“财化”
八十年代,县里制订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方针,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
王金辍学后,在村种树、种地,劳动了五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来到右玉县农业研究所,当上了“脱毒马铃薯”科研工作者。工作历时四年,由于收入微薄,加之牵挂着家中的老小,心系北辛窑这块热土,于是他放弃了这份不错的工作,回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
养羊是右玉的传统产业。起先,王金靠贷款养起了30只羊,自己每天放羊。“创业不容易啊,起初以为能赚钱,但是没想到这里头学问还大着呢”羊死开了,一死就是好几只。后来他学会了用白灰粉刷羊圈,用喷灯在羊圈消毒。
后来,逐渐繁殖到了50、、多只。但五年培育的养殖业,饱受市场波动困扰,养殖信心受挫,每年出栏50-70只羊,效益不太明显,今年稍微好起来了,估计收入有所回升。
“如果有养殖上的经济支持,我还想继续扩大养殖业,创业需要坚持。”王金坦言。
近年来,右玉人民依托右卫镇马铃薯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依托右玉玉羊市场,大力发展养羊产业。年,王金夫妇在种植上打起了“小算盘”,除了自己家的40亩土地外,他又在村里流转土地多亩,贷款购买了农用四轮车,小型播种机、收割机。因地制宜,种上了玉米、山药、胡麻、黍子……
玉米颗粒、秸秆作为羊的饲料和草料,羊粪作为上好的农家肥,为种地提供了方便。他的纯天然小杂粮,深受八方来客的欢迎。
都说,“创业没有成功,只有阶段性的胜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何将绿化转变成财化,这是王金经常思考的问题。
树绿了,风清了。
一路汗水,一路歌。60多年来,右玉人民种下了可以把右玉县域覆盖好几回的树,才换来了今天52%的森林覆盖率。
这里有王文华张秀连以及右玉千千万万老百姓艰苦奋斗换来的成果。
塞北的人民,是真诚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他们浑厚的性格、忍耐的精神、艰苦的作风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只要取长补短,就有无穷的后劲。天大地大、雄浑壮阔的右玉,有其地理、自然、以及人文上的特殊性。
笔者离开北辛窑村的时候,看到当年的河滩都种上了庄稼,四周沟沟岔岔,坡坡梁梁都是树。在马二女老大娘和王金老婆随兰的陪伴下,我们一起去河湾框看了当年打死张秀连的现场:
时序轮转,岁月侵蚀了当年的痕迹。除了树,还是树。一个四方形塌洼,地形特别明显,“六颗”小白杨很有格局地生长在这个塌洼里,看上去比其他树木显得更加粗大繁茂。这是张秀连死后的第二年,王文华亲手栽下的“六颗”树,寓意着全家三代人永远陪伴着他们的亲人。
狂风肆虐,黄沙漫卷的时代过去了。右玉老百姓就是那一棵棵小老杨,耐寒抗旱,代代扎根,筑起锁住风沙的绿色长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