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鄂尔多斯7月20日电(记者张瑞玲杨月王增强)蔚蓝的天空低垂,矮矮的碧草绵延,或大或小的水坑星星点缀,两株旱柳漠然耸立,一群骏马从远方而来,哒哒的马蹄声和低低的嘶鸣声交融,演绎绝美的生命篇章。
乌兰陶勒盖治沙站航拍图。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增强摄
蒙古马是世界古老马种之一,虽体形矮小,但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它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形象比喻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和蒙古马一同成长起来的草原儿女,身上闪耀着蒙古马最宝贵的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
自强不息的内蒙古人民不断创造着奇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达到3.73亿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21.03%。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几大草原,使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占到了全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绝非一蹴而就。发扬蒙古马精神,草原儿女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做出的不懈努力、形成的草原智慧,成了新时代对蒙古马精神的最好诠释。
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
“咱们苦点,下一辈就不会再受风沙苦了!”
“我们是专业队的年轻人,有一颗为革命火热的心,响应号召,不怕沙大,不惧日晒,为人民求幸福奉献青春……”熟悉的歌词一下把曾经的和林格尔县治沙队队员李俊的记忆拉回到年的那个夏天,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18年的治沙之路。
李俊在讲述当年的治沙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玲摄
白二爷沙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南部,属黄河中游东侧向西北黄土高原过渡的丘陵沙区。八十年代前,该区是和林格尔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盖度不足15%。年,为了治理好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白二爷沙坝,和林格尔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大好机遇,组建了人的专业治沙队。
“白二爷沙坝的环境非常恶劣,没有人愿意来,所以我们那时候都是抓阄选出来的。”抓阄,就是谁抓到谁就上山种树。在白二爷沙坝治沙是真的辛苦。有一次工地没水了,他们几乎找遍了附近水源地,才找到一个水沟,但水沟里的水在烈日下发出阵阵恶臭,根本没法喝。如果没有水,烈日炎炎,大家没法继续干活。当时,治沙队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我当时就想,可不可以将水过滤一下?我记得课堂上讲过相关的知识。”他找来队员,挖一些干净的细沙,用沙子过滤水沟里的臭水。几个小时后,过滤后的水已经没有臭味,“我当时还尝了一下,还可以,没有异味。”
面对艰苦的环境,治沙似乎永无尽头,有人开始动摇了。李俊想起老母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因为风沙,我们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上,净被它们给欺负了,你们以后的日子咋过呀?如果能治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免除李俊的后顾之忧,李俊的二哥还主动承担起他家的各种家务农事。李俊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将沙治到底!为了稳定军心,增强团队凝聚力,李俊创作了这首治沙队队歌。
在白二爷沙坝的治理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子治沙分队。这个由56人组成的女子治沙分队,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6岁。她们大都是家庭中的剩余劳力,有的是初高中毕业返乡的知识青年。年起,这支专业队在沙漠里共种树种草12万亩,其中女分队就完成近4万亩。年,这支女分队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女子治沙分队犹如在沙漠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用青春与汗水浇灌着每一棵树苗。从她们身上,更能感受到当年治沙植树造林的种种不易。
“拓荒女英雄”,这是当时人们送给马玉英的一个称号。今年53岁的马玉英曾是治沙队女子分队队长,她说:“现在再回想当年治沙经历,深感不易,但却有满满的自豪感。”马玉英进治沙队时,吃住全是问题。“吃的是从家里带的米,晚上住在附近当地人家里。当时人多房少,晚上睡觉翻身时得一排人喊着号子一起翻。每天起早贪黑种树,带的干粮到中午吃的时候,外围一圈因为沙子太热而焦了,中间部分又已经酸了,饭里搀着沙子,时不时还有蚂蚁爬出来。每到晚上,我都特别想家、想放弃,但是看着身边的姐妹都坚持下来,自己也不想落后!”睡不着的夜里,她和姐妹们互相鼓励:“咱们苦点,下一辈人就不再会受风沙苦了!”
马玉英曾经治沙的地方已满是绿树。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增强摄
就这样,治沙队员吃苦耐劳、披星戴月,将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万亩“魔鬼大三角”白二爷沙坝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绿洲。截至年,白二爷沙坝的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植被盖度提高到75%以上。和林格尔县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森林面积达到万亩!和林格尔县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先进集体”。
过去荒无人烟的沙区,现有40多户当年的治沙队员在此安家落户,扎根和坚守在白二爷沙坝,他们用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守护那抹绿色。坚守和传承,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最真切的方式。
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每个草原儿女都能是愚公
一跨进乌审旗,车窗四周是错落有致的羊柴,如果不细细查看,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曾是被称为“死亡之地”的毛乌素大沙漠。这里是宝日勒岱的家乡,曾经因为恶劣的环境使得外人不敢靠近,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命运未卜的日子里苦熬。当年全公社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流动沙丘占54%,死亡泡子、硬沙梁等占10%,可利用草场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还一直受醉马草的侵害。
年,宝日勒岱的全家福。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增强摄
醉马草是一种“毒草”,越是天旱,醉马草长得越旺。年大旱,它像疯了一样生长,开着兰花铺满草场,这一年被醉马草毒死的牲畜占总头数达11%,有些牧民家的牲畜都死光了。年,乌审旗人搞草原建设,号召铲除醉马草。宝日勒岱第一个响应,带领青年突击队开始干。但当时好多牧民都是第一次拿起锄头,对这种劳动方式很不习惯,干了不久,就腰酸背痛,中午休息时,睡倒一片。流言悄悄传开:“醉马草就是不能除,现在不说是牲畜,就连人也开始中毒,老天爷要开始惩罚了。”当时牧民认为:醉马草是老天爷种下的,是“阿尔善”草(圣草),谁动就要大难临头。
宝日勒岱从小跟着母亲磕头祈拜老天爷保佑牲畜平安,但每年只能看着牲畜被醉马草毒死。宝日勒岱决定带头破除迷信。白天,宝日勒岱把锄下来的醉马草晒干,晚上把它点燃。借着火光,宝日勒岱指着锄过毒草的地方说:“看,才锄了两天,就清理出来这么一大片草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愚公,哪里还有这些毒草?”
有次大家正在工作时,突然下起了雨,沙梁上没有躲雨的地方就只能被雨淋着。这时,有人看到沙丘上有人依旧在工作。宝日勒岱接着说:“愚公不是纸糊的,还怕雨浇?”就这样,大家参与锄毒草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盛夏时节,沙漠草场热得像蒸笼一样,头上骄阳似火,脚下黄沙烫人,队员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是坚持跟着宝日勒岱早起晚归锄毒草。
终于经过大家的艰辛努力,毒草顺利清除!
“墙上这些关于宝日勒岱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两位老者专门到牧区大寨博物馆重温“女愚公”宝日勒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增强摄
现在乌审旗有水浇地65万亩,基本草原万亩,森林资源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0%,森林覆盖率达32.9%!牧民吉日嘎拉图说:“我一直记得宝日勒岱奶奶的一句话:一大片沙漠,只要有一个幼苗,它就会慢慢征服整个沙漠!一个苗的力量就有这么大,而我现在正在做这件事!”
一往无前,草原儿女就是有这样的志气和坚韧!
如今的乌审旗。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玲摄
也曾满天黄沙,也曾生活困苦,如今变化已天翻地覆。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这里不仅洒下了李俊、马玉英、宝日勒岱们祖祖辈辈奋力拼搏的汗水,也凝结着他们呕心沥血坚持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没有它的保护,整个华北平原都会遭受沙尘暴的袭击。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家园绿色,才以涓滴之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今天,现代化的内蒙古自治区扮靓了祖国北疆的同时,还承载着内蒙古各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这片土地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