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13542.html
和林格尔.定襄故城附近

“定襄”这一地名,在今天看来,似乎与原雁北地区无关,它只不过是忻州市滹沱河畔的一个普通县而已。然而,我们只要稍微涉足一下雁北古代史,就可以知道它与雁北大地是休戚相关的了。两千多年来,它作为古郡县之名曾在雁北大地及其邻近省区土地上留下了多处古城遗址。古老的右玉城曾经作为东汉定襄郡治达一百六十多年之久;大同市的平城故址则是唐代定襄县的县治。发生在唐代的著名战役“定襄之战”,便是在雁北大地上进行的。

作为行政区划的定襄郡则是雁北大地上除代郡、雁门郡两大郡外又一值得探讨的地名。定襄郡早在汉代便出现了。

但最初它却不是出现在雁北,而是出现在内蒙古阴山之南,战国及秦云中郡之东北角一带,即今以和林格尔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条载: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县一十二: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

右玉定襄故城附近

《汉书》在这里记述的较相略,未记载定郡治在何处。查其它史料可知郡治为成乐。成乐,一作盛乐,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约二十华里“上土城村”的古城遗址,紧靠呼同(呼和浩特一大同)公路西侧。这是西汉分秦云中郡之东北部分而置的新郡。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大黑河流域及和林格尔、清水河一带地方。

此时,与定襄郡同名的尚有定襄县,是定襄郡所属的十二县之一。其故址说法不一,《辞源》:“县名。西汉置,属定襄郡,东汉改属云中郡,建安末废。其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若照此说,则西汉之定襄县就是战国、秦之“云中郡”城了。它的位置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郊区,今古城遗址尚存。名叫“古城”。此城即其它史料上所说的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之古城,西南距托克托约四五十华里;东北距呼市约二三十华里。

到了东汉,随着原设在善无(今右玉城关,或迤南一带)的雁门郡治之徙治(雁门郡徙治阴馆,即今朔县东南里仁村之夏官古域),定郡治则向塞内(杀虎口内)挺进。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它徙治到善无。而原定郡西北部一带属地则划给了云中郡(治云中县,即上文中提到的托克托东北或呼市西南之古城)。

朔州定襄

此时的定襄郡境缩小,只有今内蒙清水河及今山西右玉、平鲁一带。只辖五县:善无、桐过、武成、骆、中陵。至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年),随着汉献帝刘协的没落,定襄郡覆没了。与之同时,西汉所置之定襄县也覆灭了。

定襄郡废的同年,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又将原云中、定襄、五原、朔方诸郡合并为新兴郡,将郡治设在九原县(今山西忻县)。九原本在内蒙古黄河以北一带,这里系将其侨置于内地。至三国、晋,新兴郡辖境渐小,北魏永安中改名水安郡《魏书》曰:永安郡领县五,定襄、阳曲,平寇、蒲子、

驴夷。在〔定襄县〕下注:“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关门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城”。

忻州定襄附近

这里的定襄县系汉之定襄县侨置于此。《山西历史地名》:“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年)原汉阳曲县移往太原县界,遂于阳曲故城改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三国魏及晋因之。魏仍名定襄。永安中为永安郡治,北齐废。武帝时,平寇县来治,隋开十年(公元年)并入秀容县,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复置定襄县,属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五年(公元年)并入秀容县,元祐初年复置定襄县,仍属忻州,金元明清均不改。直至解放后的年与忻县并为忻定县。年又恢复定襄县”。

这就是至今存在于忻县地区滹沱河畔的定襄县。由此看来,今日的定襄县并非本来就出现在滹沱河畔,而是汉塞外之定襄县内移侨置的“后裔”。

唐天宝初(公元年),将忻州改称为定襄郡,乾元初(公元年)复为忻州。这个滹沱河畔的定襄郡只存在了十六年。宋代,又将忻州称忻州定郡。

下面,我们再从滹沱河畔返回雁北大地,看看自东汉建安二十年定襄郡在善无覆灭后,它在雁北大地及其它地方的再置情况。

大同定襄附近

《隋书·地理志》定襄郡条注云:“开皇五年(公元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公元年)府废。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大利,大业初置。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可见,此时的定襄及其唯一的属县是同治大利一城的。那么,大利县又在何处呢?

查《辽史》(西京大同府〕所属二州、七县中的(怀仁县条注云:“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云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由此看来,大利县即今怀仁县地了。但今怀仁地理环境与《隋书》所说的大利县的自然环境(有长城、有阴山)显然不符。况且《辽史》错误很多,如上面所今怀仁系汉沙南县地即是误载。

关于这点,不少史学者都曾撰文指出过“沙南”本为汉代云中郡所辖十一县之一,而当时存在于雁北大地上的代、雁门两大郡所辖县中根本无“沙南“之名。

怀仁

既然大利县不该在怀仁,那么,它在哪里呢?

据《隋书》载“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年)隋朝派左仆射高颖从朔州攻打突厥,高颖派赵仲卿领兵三千为前锋,在族蠡山与突厥相遇,交战七日,大败突厥。突厥启民可汗归顺隋朝,隋长孙晟带兵五万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所属突厥部落”。可见,大利当在朔州一带。

然而,历史上的朔州又不只今朔州市朔城区一处。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后,曾在定襄郡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上土城村)置朔州,不久便侨置于塞内今朔城区东南五十里之新城(今沙河村)。由此看,隋代的朔州当指今朔县。那么大利县,即隋定襄郡治当在今朔县以北一带。

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云州]条,也说的云州在“山西祁县西”查山西地图,今祁县西为文水县。在祁县与文水之间是“云周西村”,即今刘胡兰烈士的故。今“云周西村在文水县境,西距文水县城三十华。而云州西村以东十几里即有云州城古遗址。

《山西历史地名录》:

[文水县]境内有“云州城”,注:“在文水县东四十里,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北魏末筑城,以云州曾寄治于此,故名。清时称云州村,今称云周村。”可见刘胡兰故乡之“云周西村”正是因在古云州(今云周村)之西而得名的。因“州”与“周”系同音,后代将“云州”伪作“云周”。这云周村,即为北魏之云州故城。

文水.云州附近

既如此,那么“隋曾改云州为定郡”亦当在此,这样,隋代由原来云州改置的定襄郡就成了两处存在:一为前面提到的平鲁西一带,一为今文水县云周村(即祁县西)。隋代的存在只有三十八年,它不可能在南北两处同时设置两个定襄郡。这又成了一大疑案,限于资料之短缺,只待以后澄清了。

至于上述引用史书中的“侨置”、“寄治”,意思都相同。这是我国三国到南北朝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怪现象,亦称“侨置州县”。当时,北方若兵乱沦陷,便将大批居民南迁,为不改变居民之籍贯,乃在南方新迁之地仍以北方原州县之名设置新州县,这就是“侨置”,亦称“寄治”。久而久之,北方原来的旧名逐渐变异,而被寄之新地,便以北方之名称代了。

在唐代,除前面已提到的设置在县滹沱河畔的定襄县外,在今大同之汉平城故址亦设置过定襄县。《旧唐书·理志》载:“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即置于隋马邑郡云内县的恒安镇。恒安镇,一般史书说在今大同城西北一带,亦说即今大同城东五里御河东岸之古城村。到永淳元年(公元年),被匈奴默啜所破,遂废。这一设置在大同盆地的定襄县在唐代仅存在了四十二年。

以上,将各朝代在雁北大地反其邻近地区所设的有关以“定襄”命名的郡县粗略地作了一番简述。悬请专家及广大读者对本文舛误多加不吝赐教。

云州.大同

特别感谢:大同资深文史学者解野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