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金声木铎;深圳图书馆

年12月5日,“人的历史,全球的历史”高峰对话——“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特别策划现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赵世瑜、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陈锋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对“人的历史”作了深入的阐发。

常建华:“人的历史”与清代的“打工人”

我想先谈谈对于“人的历史”的认识,再结合清朝刑科题本介绍普通的“打工人”,最后略述剃头匠、戏班艺人的生活史。

一、如何书写普通人的历史

“人的历史”,这个题目很大,我们研究历史,就是对过去人的活动留下来的记载加以探讨。我们中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学传统,这个传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史记》开创的纪传体通史代表着中国史学的成就,纪传体通史不乏对人的记载。纪传体的最大一个长处就是皇帝、贵族、大臣、官员这些人主要的活动可以反映出来,这是中国传统史学值得骄傲的地方,归功于太史公发凡起例的创造。

问题是到了近代以后,人的历史观念变了,纪传体正史虽然优秀,但是近代史学觉得应该把史学的记载瞄准普通的大众,最典型的就是梁启超《新史学》里表达的思想。梁任公认为传统史学只是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历史学要研究国民,研究社会。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显然传统史学有严重的局限性,它和现代史学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接收的现代史学观念,教科书都要反映所谓全体国民的历史。现代史学的记述方式也变成了章节体,它会强调论述讲事情的发展大势,分门别类论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社会、文化等。从明大势的角度看,章节体有好处,可是记载人的活动比较少了。即使是像史学非常先进的法国年鉴学派,他提倡要研究的人也是指复数的人、人的群体,观察、研究人的各个层面,如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等等,实际上经过抽象之后,具体的人看不见了,个性的东西看不到了,因此大家就要反思这种史学。

特别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章节体的通史绝大多数是讲政治、讲经济、讲社会,讲人的部分比较少。所以社会史就兴起了,社会史说要讲人,讲群体。新时期社会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既讲社会结构,也瞄准了生活,是社会结构加上社会生活。然而我们的社会生活史几乎是社会史的同义语,还是几大块,主要是政治、经济,当然也有一些狭义的社会部分,原来所想的把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具体到人的活动,反而被抽象掩盖掉了。因此,这些年来又出现了日常生活史,就是要进一步紧扣人的活动,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研究。如此,对社会史而言,特别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把人的历史反映出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人的历史。

原来的历史看不到普通大众的原因,是因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太平常而不被保留下来,资料比较少。我们看欧洲的历史时,会觉得较多地反映日常生活、反映村落、反映古代生活,如法国学者勒华拉杜里(EmmanuelLeRoyLadurie)的《蒙塔尤:—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年版)之类的书就很好,他们用的是教会档案,欧洲的家庭史、人口史等很多都是使用了教会档案。不过清史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大量档案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很多的刑部关于人命案件的刑科题本。由于民间诉讼打官司而存留下来,能够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刑科题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和欧洲的教会档案媲美,可是目前刑科题本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我觉得可以通过刑科题本记载普通人的生活情况来写普通人的历史。

二、清朝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

如何利用档案研究普通人呢?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Farge)认为:

档案的真实性并不比其他文献高或低,它展现世间男女的命运,他们那令人惊讶又可悲的举动由于与权力机构产生交集而被记录下来,诸多生命由此可以展现,其规模和意义都值得将其纳入历史叙述中,这意味着必须重视档案展现出的碎片化的真相,首先挖掘和解读字里行间未能表述的内容,分析个体的生存逻辑与社会应对策略,然后理清思路,提出新的理解,将其作为思考和分析的基础。

档案蕴藏的民众历史真实与意义,需要努力挖掘与解读,分析普通个人的生存逻辑与社会应对策略,将这些碎片连接成民众的生命史。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年的十大流行语,其中有一个叫“打工人”,清代刑科题本记载了大量的多种打工之人。

我的老师冯尔康先生是率先系统利用嘉庆朝刑科题本研究清代社会的学者,曾考察过当时的流动人口以及从事的职业,冯先生指出:

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居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冯先生分析了各类人的组成及其生活。具体来说,农业雇工是佣工的主体,是约有半数移动人口的职业;农民是指租佃、典当田业、自有田产的农民;小商贩主要是开店铺或肩挑负贩;小手艺人则有编草鞋、做纸、泥水匠等。冯先生还就小业主撰文讨论,谈到“小业主经营商业、手工业,最主要的是饮食业,其次是杂货业、布业,再是铁业等日用品加工业,有开矿业而不发达”。同时,冯先生还分别陈述了从业者的状况。就餐饮业而言,有饭店、茶馆,属于公共场所,饭铺开设在城镇村庄,遍布各地;餐饮业以及粮食加工,还有烧饼店、豆腐店、粮店、磨坊、油坊、肉铺与屠户、食品小贩。杂货与布业,有杂货店、布铺与织布手艺人、染坊、灯笼店、织草鞋。铁业等日用品加工业,有铁铺、铸锅、烧木炭、采煤、篾匠、制纸、制盐、烧砖瓦。

由此可知,“打工人”在刑科题本中确实非常多,“刑科题本”表述是“佣工生理”,“生理”就是生计、谋生,有很多种的打工,有长工、短工、季节工,有家内的,有农业的,不一而足。他们生活的各种情况都被呈现出来,完全可以写一个清代“打工人”的历史,这个就是人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和他的生活史。

我们看一个具体事例。河南汝州直隶州宝丰县民李重因拖欠工钱而被雇工陈玉殴毙案,据陈玉供:

甘肃河州人,年三十二岁。父母俱故,弟兄四人,小的居二,并没妻子。做工度日。二十三年十一月间,小的雇与陕西客人赶车,到鲁山县境,因病住下,与李重认识,并没嫌隙。二十四年正月,小的病好,缺乏盘费,不能回家,雇给李重,来宝丰县境煤窑帮工,并无主仆名分,每月工钱八百文。到六月初十日结算工价,除陆续支用外,李重共欠钱四千四百八十文。小的想回原籍,向李重讨要。

于是产生纠纷至成命案。这位甘肃人陈玉32岁,单身,先是为山西人赶车,后来又到河南煤窑帮工,每月工钱文,比起普通月工文左右不算太低,但是煤窑工作属于重体力活,其辛劳可以想见。

当然也还有其他各种人,清代基本是农业社会,所以务农的人很多,如地主、自耕农、佃农,他们出现土地纠纷以及农业上的各种纠纷,如果以人为轴,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

清代租佃制下,租用土地所付的保证金称为押租,在退租时应归还租用者。安徽颍州府霍邱县则称押租为“寄庄钱”,原籍湖北蕲州的胡自清,搬到霍邱县顾家畈居住。嘉庆十四年(年)七月里,胡自清凭中余彦荣、吴名扬揽种陈陶的水田两石,草房二间。胡自清交有寄庄钱十三千,写礼钱十四千五百文,每年租稞八石,言明给胡自清佃种三年,如不满三年,陈陶辞佃仍须退还钱文。嘉庆十五年(年)三月,陈陶把田卖出,要胡自清退佃。胡自清托了原中人向他索还寄庄写礼钱文不给,未曾让庄。后陈陶连田内青苗一并折给胡自清钱三十千,胡自清依允。陈陶当交钱二千,下欠二十八千钱。陈陶给胡自清四张会票,期到七月底,一并归结。胡自清也立退庄字据,给陈陶收了。至期胡自清向陈陶要钱,陈陶要胡自清先行搬让,方肯给付。胡自清要先付一半,再行退庄,陈陶执定不允。可见主、雇处处讨价还价,累积矛盾,最终演化成刑事案件。

刑科题本记载做买卖的人也很多,如小商小贩,像现在摆地摊的也有。我们看一个小贩,浙江浦江县小贩许公赞打死富阳县盐捕张朝处罚轻重一案,据许公赞供:

小的腌有萝卜干四蒲包挑往富阳县发卖,因恐霉变加盐拌腌。嘉庆元年二月十六日,小的同堂弟许公九各挑蒲包两个,那日申刻走到山茅坞口,蒲包内漏出盐屑,盐捕张朝、王恩看见,疑是私盐,赶来喝住。

这位浦江县小贩制作萝卜干到富阳县挑卖,小贩许公赞45岁,并无妻子,依靠挑卖小菜度日。张朝同王恩奉差缉私盐,因向查验,发生争执,被许公赞等殴伤致死。

以上概括性地介绍了清代各种“打工人”,并一般性地就小商贩、异地租佃农民、外出佣工举例说明。下面再就两种艺人略加详论。

三、剃头匠与戏班艺人

最近我阅读清嘉庆朝刑科题本资料,注意到戏班艺人与剃头匠打工谋生的一些故事。

涉及剃头匠的案子较多,盖因日常生活中经常剃发,难免产生纠纷。我们知道清朝有件“头等大事”,就是“剃发易衣冠”,汉族发饰在清代被改变了。抛开这些大的历史不说,刑科题本记载的日常生活中剃头匠和理发的纠纷不少,纠纷者之间呈现出各种社会关系,开理发店合作者之间,理发馆师傅和徒弟之间、帮工和雇主之间、徒弟和帮工之间,纠纷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工钱的问题。理发店和外人之间也易产生纠纷,平时大家是熟人,很友好,有时候借了钱没有还就会发生冲突,剃头匠的生活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看两个有关剃头匠的事例。奉天广宁县审解葛畛用搅耳小刀拉伤范文英致其身死案,据葛畛的父亲葛均和供:

小的是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年七十四岁,小的从二十岁出关在奉营生,女人魏氏亡故,早生葛畛一子,儿媳张氏家,无次丁……小的在广宁界八角台租杨廷柱一间半房子,同儿子葛畛开剃头铺生理,已死范文英常到铺里梳辫剃头。

嘉庆六年(年)十月十四日,有一不认识人进铺剃头,搅剃那人右耳窍时,范文英进屋催葛畛还所借之钱,发生争执,导致案件。

剃头店往往是坐等顾客上门,也常把小徒弟派出去,推个小车或挑着担子,因为要洗头,故携带一个铜盆子,徒弟出去揽活时,常有各种故事发生。

浙江瑞安县剃头匠陈阿二因合伙剃头纠纷戳伤王继观致其身死案,据陈阿二供:

年四十七岁,永嘉县人。父母俱故,余无别属。向与王继观在瑞安合伙剃头,并无仇隙。山乡规例,每家包剃一年,秤给谷子二三十斤不等。

永嘉县陈阿二与平阳县王继观,在瑞安山乡合伙“每家包剃”,二人均是外乡打工人。

剃头铺在村落里面往往是大家连理发带聊天的地方,有一定的公共场域属性,所以理发店里发生的事很多。

清代地方戏繁荣,以演戏谋生者不少。演戏艺人一般以戏班的形式工作,有山西朔平府戏班领主张成英打死戏员赵奇案,嘉庆元年(年)六月十二日傍晚,赵奇在兴旺村外被张成英讨要支用钱文起衅,用马缰绳打伤,至十六日午间赵奇因伤身死。赵奇是大同府应州人,年35岁,唱戏度日。张成英是代州人,年39岁,寄住和林格尔地方领戏度日。于泰是大同县人,领戏生理,赵奇、李通顺子向在他的班内唱戏,李通顺子是代州直隶州繁峙县人。这一案件涉及于泰、张成英两个戏班,他们是戏班的领戏人,即班主,分别雇过赵奇、李通顺子两位唱戏的。戏班内收入两个戏班均实行股份制,赵奇、李通顺子先在于泰戏班,因股份不多于是跳槽张成英戏班,因透支不准又重新回到于泰戏班。而张成英索要透支钱文导致命案。

广西泗州府凌云县戏班管账欧顺观戳伤戏子喻翠观致其身死案,据戏班班主刘荣秀供词:

小的是唱戏管班。已死喻翠观,四川重庆府人,新来小的班内唱戏。欧顺观帮小的管理账目。嘉庆十五年六月十二日上午,小的同欧顺观把戏钱分给众人,每股分钱六百文。因喻翠观入班未久,只分给钱四百文。喻翠观骂小的分钱不公。欧顺观在旁劝解,喻翠观并骂欧顺观伴同欺侮,与欧顺观争闹。经同班陈锦观劝散。

后来喻翠观又与欧顺观在河边争吵,被欧顺观戳伤身死。欧顺观年33岁,土田州人。一向在刘荣秀班内唱戏,并帮他管账。该戏班有管班、管账、艺人,约有四人。戏班“按股分钱”,因分配戏钱产生纠纷。戏班管班之外的三人,姓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观”字,应是戏班统一起名。这个案件发生在泗州府凌云县,戏班艺人已知的有四川重庆府的,还有广西百色厅土田州的,这是跨省打工艺人的组合。

以上论述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戏班、剃头铺看到其时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前关于社会结构往往是宏观的大叙述,讲述皇帝、宗室、贵族、官员、文人,若在一个村落观察,看到的则是百姓,但是百姓和百姓之间的社会结构,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的网络呈现出来。所以,我们研究社会结构的问题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离不开这些人的具体的活动,因此日常生活研究还是可以上升一些理论性思考的。

四、余论

通过刑科题本的这些纠纷,我们可以对清代社会关系有所认识。人们会说,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好人,但是为什么人际交往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呢?那些村落里面的人,平时他们没有产生纠纷的时候都是比较友好的,比如借钱,比如某一件事互相帮忙,后来的纠纷往往是误解所致,一般并不能说哪个人特别坏。但纠纷的结局却是让人们感到很痛心,因为一句话不对,借了钱少还了一点,结果发生了纠纷。因此发生命案,打到皇帝那里断案,我们看完之后觉得很是悲催。这促使我们思考,这个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事属正常,人和人的日常关系当中需要互动,需要帮助,有温情,但也正是在这当中,人们发生了误解,导致矛盾冲突,出现了那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然而,这就是社会。社会往往是美好和悲催之事纠缠在一起的,这样的认知是从生活得来的,能够落实到我们具体的人。

如何利用好刑科题本研究普通人,台北学者刘铮云先生说:“然而,在试过几个题目,如夫妻关系、小贩、旅店之后,我发现档案中的案例固然吸引人,但要能够利用这些例子说故事,还要先找到能串起这些例子的主题,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需要一条绳子才能串成一条亮丽的珠链。不过,这条贯珠之绳一时之间还不容易找到。在找到之前,我决定暂时从管理基层社会的制度面入手,希望还有机会把档案中的案例串成一篇篇故事。”同样,我也在寻找这条“贯珠之绳”,暂且从人际关系入手,期待那“亮丽的珠链”出现。

赵世瑜《古今相通,心灵对话》

一、古今相通

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历史无处不在。如果人们一说到历史,就觉得和自己相距遥远、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那一定是错误的历史教育给人们的错觉。

当我们来到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大都会想到清朝历史上的南书房,这说明我们今天的人总是要有意与历史发生牵连。其实,在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任何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或更多的历史故事;如果地名变了,那就会有一个新的历史故事。接下来,无论是今人向历史寻求帮助,还是历史给今人留下印记,背后都会存在一个或潜移默化,或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和康熙皇帝的南书房,当然是名同实异。历史上的南书房在宫禁之中,是皇帝和大臣讨论政事的地方,自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进去的;今天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是公众读书和交流读书心得的地方,门外就是大街,车水马龙,是公众共享的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这其间的反差之大、变化之大,并不是所有人都立刻能够意识到的。

上面讲到的现实生活与历史相连的三层意思,大概也可以叫作“历史三调”:第一个是现实的人出于自己的需要,不断地从历史中获取资源,并且以之创造新的历史;第二个是历史本身会不断在现实生活中留下印记,一些印记被磨灭了,但又会留下新的印记,世世不绝;第三个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之间,既有延续,也有变化,这些延续和变化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历史过程。

分处古今不同时空的南书房,提示我们想到怎样的历史呢?对我来说,就是人的历史,甚至也是全球的历史。为什么说是人的历史?今天我们普通人可以为自己读书的地方用皇帝的御用名称来命名,为了这个沧海桑田的巨变,我们的祖祖辈辈、很多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人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不是一句话、一本书说得完的。不是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就能概括的,也不仅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私人”这个过程所反映的,不仅是贵族制崩溃到帝制灭亡这个过程所能概括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民主制的建立,多少人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体现在哪里。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随便说说就可以一笔带过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说这样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的历史?因为这类事的发生,不只是在深圳,也不只是在中国,而是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想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直以来被少数精英垄断的文化权力日益被更多的人所掌握。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长期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人群逐渐走到了舞台的中心,这样伟大的变化正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二、人的历史是古今得以相通的桥

为什么古今可以相通?因为古人与今人虽素未谋面,且各自不同,但因其同为人类,故能依据我们都能理解的中介,想其所想,察其所察,虽未必中,却依然可以有所阐发。即使在同一时代,有“人心隔肚皮”的说法,但也不是说人与人之间绝非不能相互理解。因此,只要我们像在现实生活中理解身边事物一样,知道那是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的能动行为及其结果,我们就可以距离理解历史更近。

即使在高层次的专业研究者当中,也有很多人对我们说的“人的历史”有些误解,对古今相通也并不当真。司马迁讲“通古今之变”,通常只是被放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上加以理解,但我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