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大同市区过去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是从北岳恒山的悬空寺过去的,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余为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

20号窟,白佛爷洞

云冈石窟位于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灵岩寺门口的寺塔

我国的四大石窟都兴起于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开窟建寺塑像风气大兴,这就有点奇怪了,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东汉后期,朝廷招引或强制北方边疆诸部的游牧民族内迁定居,一是想补充兵源与劳动力,二是想通过定居屯居的方式同化他们监控他们,到西晋时期,首都洛阳周边汉胡杂居,“戎狄居半”,八王之乱后,五胡(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乱华,进入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年氐族苻坚灭代国(拓跋鲜卑)及前凉张天锡,统一北方,建立幅员辽阔的前秦,淝水之战后加上东晋的北伐,前秦慢慢开始瓦解,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史称北魏,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拓跋后改为元姓),强令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第七窟内塑像

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大兴,各割据政权开始大规模的开窟建寺塑像,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都是开窟于前秦、大同云冈石窟开窟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初(年),洛阳龙门石窟开窟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

下面视频是云冈石窟的第七八窟,也是最早的双窟,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经可以看出胡风汉韵,东西文化在此的交融

02:53

北魏时期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北魏是全民皆兵的,所有男丁都要服兵役,但是沙门可以免除租税、徭役,再加上当时的贵族流行在家私养沙门的风气,锐志武功的太武帝拓跋焘在太延四年(公元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这是灭佛事件的开端。

7号窟门口风化的塑像

公元年,出身卢水胡的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发动起义,反对北魏统治,拓跋焘亲征讨伐,大军驻扎长安时,在一处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还发现当地官员贵族等藏在寺庙中的大量金银财宝,甚至还有藏匿女子等密室,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人,抄没寺庙财产,这件事成了大规模灭佛的导火索,北魏开始大规模的毁坏佛像、烧毁经书、驱逐僧侣、抄没寺产的灭佛行动。关于北魏灭佛事件网上有很多种说法和段子,有的说是拓跋焘手下有大臣笃信道教,建议以道教取代佛教,甚至有拓跋焘因桃色事件引发灭佛的段子和都市传说,我猜想应该主要是佛教大兴危及了北魏的统治,沙门可以不服兵役劳役,寺庙有大量的田地山林等私产,有雇佣的大量农工,有的甚至有寺庙武装,官员财阀阶层流行在家私养沙门的风气等等,这才导致拓跋焘大规模灭佛。

7号窟门口的双子木塔是康熙巡游后重建

那北魏紧接着其后又大规模开窟建寺塑像,佛教又大兴,又怎么理解呢?相传拓跋焘灭佛后不久,身患重病,暗中反省灭佛有可能做得太过了,再加上当时的太子拓跋晃(拓跋濬的生身父亲)是笃信佛教的,多次上书极力反对灭佛,拓跋焘后来被权臣宗爱所杀,扶植拓跋晃的异母弟拓跋余即位,后又杀拓跋余扶植拓跋濬即位(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后来剿灭了宗爱的势力,应该是认识到灭佛带来的社会和朝廷动荡,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鲜卑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入住中原长治久安自身文化上处于劣势,要借助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影响来维持他的统治。

昙曜大师塑像

云冈石窟和他的开凿人昙曜大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舞台的,昙曜大师的出现有几种说法,一个是说一次昙曜大师在北魏首都平城(大同)街上走着,刚好文成帝出巡,拓跋濬所骑的马上前咬住昙曜大师的衣服,皇后很是惊奇,把他请进皇宫拜为老师,

另外一种说法是文成帝有意重新兴佛,派人去寻找灭佛后还存活在世的有影响力的大师,后来手下人找到昙曜大师,请他出山,继沙门统,昙曜大师也想趁机借助皇家的力量光复佛教的影响,带领一万多工匠在武州山开窟建寺塑像,这就是最早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的由来。

昙曜大师最初在石窟门口建的灵岩寺

开凿于公元-年,是云冈石窟第一期工程

昙曜五窟外观

相传,昙曜大师为了报答北魏皇家的恩典,也想借助皇家力量扩大佛教的影响,把北魏开国以来的5位皇帝的容貌融入到塑像中。

20号窟,白佛爷洞,是因为前壁和窟顶在辽代时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显露出来,这尊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表,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相传第20窟代表北魏文成帝拓拔濬,

20号窟

第16窟施无谓印释迦佛立像,代表开国的北魏道武拓拔硅

第16窟

第17窟交脚弥勒佛,象征北魏第2个皇帝明元拓拔嗣

第18窟正中为释迦佛立像,代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第18窟

第19窟,相传文成帝为亲生父亲拓跋晃造像,并非是第4位皇帝拓跋余(拓跋晃的弟弟,相传被权臣宗爱控制,比较荒淫无道)

第19窟第19窟坐像

都说我国的四大石窟体现了“健陀罗”的塑像艺术,查了相关资料,所谓健陀罗是指犍陀罗国,(拉丁文转音:Gandhara、Gandhārai等)的音译,其他音译还有:乾陀罗、犍陀卫国(《佛国记》)、健驮逻国(《大唐西域记》);意译就是香行、香遍、香风国的意思。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我国新疆喀什以西,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的周边地区,之前嗒利班推到的巴米扬大佛也是健陀罗塑像艺术的典型代表。

古犍陀罗佛教雕塑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典雅风格,融合了古印度佛像的慈悲神圣,从而使塑像具有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肃穆与灵动并存,亲近与高远俱足,圆融自在、具象显现的独特的塑像风格。

18号窟内短视频

00:05

有人说,佛像做得高大、肃穆、圆润是为了体现鲜卑族人的高大威猛,体格健壮,给中原人一种鲜卑族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的心理暗示,结合神像,展示自己是天命所归。鲜卑人(siber),通常所说的西伯利亚(siberia),其实就是鲜卑人居所的意思,或者可以反过来说鲜卑人就是西伯利亚人的意思(通古斯人种)

云冈石窟的塑像艺术非常有代表性,其中五华洞(第9~13窟)因彩绘保留完好,而被称为五华洞。

03:27

五华洞内第塑像

五华洞内第交脚弥勒佛

下图是穹顶上的多个飞天和莲花图案,有人也说有点类似于暗藏我们这个宇宙密码的文殊坛城,曼陀罗。

图案的繁杂、细腻,人物的表情不一等都反应出当时塑像艺术的高超,非今人可比。

下面这幅7号洞窟内的佛像图,远看是一幅大象,带着神秘色彩,你能看出来吗?

7号窟穹顶上的飞天

五华洞穹顶上的飞天

云冈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珍宝,站在此处,回想历史,与艺术和塑像对话,是一个人难得的人生经历,所以要去看不一样的世界,走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