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和林格尔县南端的五当沟自然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属典型的山丘区,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0户25人。以前的五当沟村,村民们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没有产业支撑,每家每户都靠传统农业过日子,稍微年轻力壮的都外出务工去了。
日前,记者再次踏上通往五当沟村的道路,曾经凹凸不平、崎岖难行的泥土路已经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替代。走进村民左桂成家中,他正和妻子吃午饭,看到有客人进来,老两口连忙放下碗筷,招呼我们坐下吃饭,记者看到,左桂成老两口的午饭丰盛可口,主食、蔬菜、肉食应有尽有。说起现在的生活,64岁的左桂成老汉高兴地说:“这几年,我靠养殖绒山羊致富了,给儿子买了新房,去年我也盖了两间新房子,生活比以前强多了。现在交通也便利了,再也不愁卖羊了”。左桂成和蒙古族妻子刘引弟在国家民族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帮扶下,于年开始大规模养殖绒山羊,由起初的3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多只。刘引弟高兴地告诉记者,3天前,母山羊又产下了6只小羊,按现在的羊肉行情,预计今年羊绒、羊肉的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看着多头山羊长得膘肥体壮的绒山羊,老两口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县民委给我们村修了通村水泥路,现在交通也便利了,人们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可比以前高,家家户户发展养殖业,每家每户只要能养羊的都也养着百十来只了。”村主任云银善高兴地说。五当沟村10户村民养殖肉羊、绒山羊多只,收入是以前的十多倍。现在,村里自来水通上了,水泥路修好了,电网改造完毕了,电视看上了,砖瓦房住上了,村民的生活过得美滋滋的。
“我们要努力为少数民族聚居村争取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养殖等项目,让全县的少数民族同胞都走上增收致富的小康路……”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李义君一边说着帮扶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奔小康的打算,一边带着记者来到养殖户云锋的牛舍旁,养殖户云锋正忙着给小牛添草、加料、饮水。牛棚里一派繁忙景象。同样住在少数民族聚居村上土城村的云锋,他家5口人,一家人仅靠20亩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谈起养殖,憨厚勤劳的老云告诉我们:“今年4月在县民委的协调下,再贷款5万元,购买奶牛、肉牛小牛犊29头,今年还种植了10多亩青贮玉米,我要把我的这些小牛犊喂好,喂壮实。”56岁的蒙古族村民云锋在县民委的帮助下开启养殖致富路,预计两年后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
全县像海流屯、上土城一样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共有20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多人。近年来,通过申请中央、自治区两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针对少数民族聚居村道路建设、人蓄饮水等进行了帮扶。少数民族聚居村80%的村民以产业带动的模式,靠发展种养殖业过上了别样的幸福生活。
(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王效平)
原标题:《和林格尔县: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别样幸福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