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大家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它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孝文帝让北魏王朝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学习了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加速了北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得北魏的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阻力重重。孝文帝在迁都的时候就遇到了阻力,最后他运用计谋解决了这个难题。

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第一步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至于迁都的原因,据《魏书》记载,是因为平城太冷,六月雨雪风沙不绝。让人感觉孝文帝迁都是气候原因。其实气候原因只是一方面,还有其他原因。首先,平城离柔然太近,经常受柔然侵略,其次,洛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四处往这里运东西很方便,第三洛阳是中原汉文化腹地,更方便吸收汉文化。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处,孝文帝才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只有迁都,后续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然而迁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北魏原本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后来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已经传了七代君主。朝中的那些老臣安土重迁,固守传统,不乐意迁都。这种局面是任何一个改革者都要面临的挑战。孝文帝很为难,如果不迁都,改革就无法进行。如果强行迁都,得罪这些老臣也不是好事儿,这可怎么办呢?

洛阳都城

孝文帝真是个聪明的君主,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朝堂之上不说迁都的事儿,而是假称自己要南征齐国。让专门管星象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得到的卦象是‘遇革’。意思是这次南征就能有所变革。孝文帝说:“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这是大吉之兆,此次伐齐必然大获全胜。”其实孝文帝私下早就和王谌沟通好了,故意让他这样占卜的。

群臣中没有人说话,只有孝文帝的弟弟,官拜尚书的任城王元澄反对,与孝文帝据理力争。到后来孝文帝急了,他严厉地说:“社稷是朕的社稷,你难道要阻拦朕的大计吗?”元澄毫不退缩,回答说:“虽然社稷是陛下的社稷,但是我是陛下的臣子,怎能明知危险却不谏阻呢?”听了这话,孝文帝气得起身拂袖而去,朝会不欢而散。

回到宫中,孝文帝特意把元澄留下来,对他说:“刚才我之所以跟你发脾气,是怕人人争着发表意见,阻碍我的大计,这才声色俱厉以威慑文武。我看平城是用武之地,不适合文治,如果想移风易俗,非常困难。所以我想把都城迁到洛阳。可又怕朝中的老臣们习惯了过去的风俗,留念故都,不肯迁都。”

孝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诗歌《悲平城》有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意思是平城那个地方,山上常年积雪,狂风一直不停地刮。尽管自然环境如此恶劣,但是北魏朝廷毕竟在那里生存了那么多年,传了七代君主。那些老臣已经习惯了平城里的一切,对那里有了深厚的感情。有很多老臣确实不愿意舍弃宗庙。元澄回答说:“非常之事必须是非常之人才能做成。陛下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该放手去做,大臣们又能有什么看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张子房啊。”

山顶积雪

南征的事儿就这样定下来了,孝文帝率领大队人马,旌旗招展,袖带飘扬,浩浩荡荡地从平城出发,直奔洛阳。到了洛阳之后,遇到了连阴雨。这雨哗啦哗啦下个没完没了,地面全是积水,泥泞不堪。士兵们上面让雨淋着,下面让水泡着,好多人都得病了,行军十分艰难,士兵们苦不堪言。孝文帝下令人马不能停歇,继续前进。下点儿雨算什么,怎么这么娇气?

队伍又走了几天,就连那些随行的大臣也被雨淋的受不了了,纷纷跪在孝文帝的马前磕头,请求孝文帝收兵。孝文帝大怒说;“朕已经决定,各路大军继续前进,你们为什么阻拦?”尚书令李冲劝谏道:“陛下南征天下人都不乐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这么做。臣不明白陛下逆人心而行是为了什么,我愿一死进谏。请陛下收兵吧,这仗不能打了。”孝文帝更加愤怒了,厉声指责道:“朕要南征,就是为了统一天下。你们这些酸腐文人三番五次地阻我大计,着实可恶。难道你们怕杀人的斧钺没有用武之地吗?”说完,就要纵马前行。

孝文帝

有四个大臣立刻跪下,一人抱住一条马腿,拦住了孝文帝,声泪俱下地苦劝孝文帝收兵,现在南征不是时候。孝文帝终于被说动了,他沉吟了半晌,说:“这么多人反对朕南征,难道朕真的错了吗?可是此次南征弄出来的动静可不小。如果一仗没打就这样回去,世人会怎么看朕?这次出来总得有点儿由头。朕世居幽州,朔州之地,一直想要迁都到中原。如今大家既然不愿意南征,那不如把都城迁到洛阳。同意迁都地站在朕的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听了这番话,大臣们面面相觑,这才明白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南征,要么迁都。尽管很多大臣不愿意迁都,可是迁都总比南征吃苦受罪强啊。两害相逢取其轻,还是同意迁都吧。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孝文帝的左边。孝文帝见状说:“既然大家都同意迁都,这事儿就这样决定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孝文帝演的戏,那些大臣都是孝文帝安排好的“演员”。目的就是让老臣们同意迁都。

迁都洛阳

孝文帝和文武百官暂时住在邺城的行宫里,等着洛阳的新都城兴建完成。在这期间,李冲等改革派向群臣讲述了迁都的意义和好处,终于说服了那些老臣。等到洛阳的新都城建好了,孝文帝和文武百官就搬了进去。就这样,迁都这样的大事被孝文帝轻轻松松地解决了,为日后推行汉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孝文帝能够成功呢?其实,孝文帝的计策运用了一个心理学,叫做“拆屋效应”。“拆屋效应”这个词源自鲁迅的文章《无声的中国》里的一段话:“中国人是最喜欢调和的,如果你说想安天窗,家人们一定不会同意。可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大家就会退而求其次,同意开天窗了。”这种先题大要求,然后提小要求,小要求就容易实现的现象就叫“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的原理在于当人们拒绝了别人一回之后,就会产生愧疚心里,不忍心拒绝第二回。因此当听到你放宽条件,降低难度之后,就容易答应你。在这个故事中,孝文帝知道迁都很难实现,他提出了更加难以实现的计划“南征”,使“迁都”这件事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这就是劝说的技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