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对于呼和浩特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蓝天、绿水、青山……多少艰辛,多少坚持,多少不曾动摇的誓言,才换来如今呼和浩特风华绝代的盛世容颜。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5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天,完成生态修复37万亩……
天蓝地绿水清的呼和浩特
近年来,在呼和浩特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我们没有为经济增长牺牲掉宝贵的生态环境,而是让生态成为呼和浩特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最为闪亮的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呼和浩特有着最为生动的实践。
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首选目标。
清水河县国有南壕赖林场满目绿色
在位于我市南部和林格尔县的白二爷沙坝,当初,这片黄沙漫漫被称为“魔鬼大三角”的不毛之地,曾经有5个村落在流沙的逼迫下只剩下残垣断壁遗址。如今,这里却成为绿意盎然的“绿洲”,成为百鸟的乐园,城里人度假休闲的胜地,野兔、野鸡、天鹅出没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不时“走村串户”,与当地村民“亲密接触”。
与之相同,位于我市北部的大青山,曾经山石裸露、采石场遍布。而如今,通过多年的治理,这里已经成为绿树环绕、青山碧波、鸟语花香的城市“绿肺”,各种鸟类在这里翩翩起舞,为我市生态“代言”,成为我市的一块生态优先的试金石。
……
生态文明建设,激发了人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斗志。
呼和浩特开始了一场场为大地增绿的绿色革命:截至目前,大青山各类生产开发活动全面停止,93家采探矿企业一律关停;全面实施“揽山入城”、沿黄生态走廊、阴山北麓绿化等重点工程……今年,我市启动建设生态文明大数据管理平台,启动实施“九大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符合实际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新路径。
就在大青山脚下,呼和塔拉草原也成为我市生态变化最有力的见证者。
茫茫草原,碧草连天,在阳光下就像铺了一层碧绿色的地毯,呼和塔拉草原别有一番韵味。过去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生态遭到破坏后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从年开始,我市对这里进行生态恢复。修复后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余种恢复到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
而这些只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大力整治环境、大气和水资源污染,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实践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
我市在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日渐优越。
如今,一张生态蓝图已绘就,且还在不断延续。
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绿色化”发展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到每个呼市人的心里,并在呼和浩特的广袤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我市的诸多乡村,节假日期间,这里成了不少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眼里的“世外桃源”,许多人慕名前来体验远离大城市的“慢生活”。
青城公园水波潋滟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功于政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思和再定位。
的确,生态文明产生绿色效益,是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结果。
近年来,伴随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也开始积极思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考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治气、治水、治土工程,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积极落实“谁污染、谁治理”主体责任,开展污染地块修复,加大大青山生态恢复治理力度。通过一系列治理,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中心城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14万户棚户区居民燃煤实现清洁化,建筑工地、运输车辆实现监管“全覆盖”;我市还聚焦重拳治水,近年来全面落实“水十条”,污水处理率达到95.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年“水十条”考核的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市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为此,我市意识到,城市的崛起,必须赢在“下一步”,要绿色崛起,而不能再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立足于此,我市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相继推出一系列战略决策、行动方案和制度设计,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绿色发展,带来的是焕然一新。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好生态的无形价值是青城儿女赖以生存的根本,是首府实现后发赶超的希望所在。
呼和浩特是座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城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随着生态韵动的频率而愈加充满活力。
绿色是我市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是我市前进的最佳引擎。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呼市人的梦想。实践证明,把生态环境呵护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白二爷沙坝绿意盎然
立足于此,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把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获得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暑假期间,前来旅游的游客特别多,客栈全部住满,忙得不可开交。”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而旅游产业也使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
的确,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资源逐渐在百姓的手中“变现”:越来越多的人被呼和浩特的绿水青山所吸引,来我市游山玩水,特别是夏季,大量外地游客来呼避暑,领略草原风光,尽享塞外风情。
在呼和浩特,绿水青山已经化作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与此同时,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快速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在我市已渐成规模。
而这些年间,呼和浩特的生态之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惊喜不已、刮目相看。
山的青,水的绿,天的蓝,与高山、溪流、森林、村落……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这就是今天的塞外青城,美得张扬,活力无限。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转自:活力呼和浩特
▎编辑:张宁
▎统筹:郭力燃
▎审核:李春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