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春风吹过生机萌动的田间地头。这几天,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驻村第一书记苏依勒每天都要到村头的地里转一转。蹲在去年种植马牙蒜的田地边,拿起一撮土,看着眼前萌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苏依勒的心中描画起今年的发展图景。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此,我市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下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奔赴攻坚一线,精准帮扶、精准发力,将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前沿。

全市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不仅下得去,还待得住、干得好。他们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因村因户施策,认真制定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他们牢固树立“围绕脱贫强组织,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趟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更让帮扶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精兵强将下得去

“感谢党,感谢苏书记给我们引进了马牙蒜种植产业,还帮我们跑销路,让我们家脱了贫。”春耕季节,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贾三应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跟着苏书记和村干部们干没错,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村民们异口同声。

驻村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在河南村这张“白纸”上绘出最美的“图画”?年9月,赛罕区委老干局办公室主任苏依勒被局里选派到河南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进村第二天,苏依勒便开始走家串户。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他走遍了全村户人家,入户调查近千余次,而这也让他对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引进大蒜种植、为村民免费安装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成立大蒜种销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而改善村容村貌,在苏依勒带领下,河南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

像苏依勒一样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我市还有很多。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的尤利生为自己设定了扶贫工作任务,土左旗善岱镇北淖村的巴雅尔带领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武川县二份子乡讨号兔村的蔚书文帮村民解难题、办实事,武川县二份子乡黑浪濠村的曹智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托县古城镇南崞县营村的冀江海抓党建促脱贫,土左旗大岱区域服务中心周家明村的林刚利用盐碱地发展鱼塘水稻项目,和林格尔县白其夭村的马常青帮助村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和林格尔县新店子村的石斌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清水河县喇嘛湾镇杨西梁村的闫永斌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互促并进……

我市积极强化市县包联帮扶机制,要求各帮扶单位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强将选出来,派到一线打攻坚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统筹谋划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抓点示范,带头联系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帮扶最贫困的乡村,扛起最艰巨的帮扶责任——明确1位省级领导和40位市级领导,每人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40位市级领导牵头联系41个乡镇、个单位、家企业帮扶个重点村,实现了市级领导联系帮扶深度贫困县、乡全覆盖。

同时,一系列制度,明确靠实了帮扶单位到村帮扶、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帮扶责任人到户帮扶的责任。

“因村派人精准”,是驻村帮扶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对此,我市严格把关,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工作队长。全市共派出名驻村工作人员,其中市级派出名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帮扶个重点帮扶村,夯实了驻村帮扶基础。同时,全市名干部“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户贫困户,形成了单位到村、干部到户、工作队驻村的帮扶工作格局,全市的帮扶力量结构布局也更加合理。

帮扶干部待得住

帮扶干部下得去,只是第一步。为了确保驻村干部蹲得住、融得进,我市坚持从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体系——为切实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攻坚一线,我市对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工作队员选派情况和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人员结构、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和全面评估。对不符合任职条件、不能胜任工作的驻村干部进行了调整召回,对工作不力的乡镇和派出单位负责人、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约谈和通报批评。

有的驻村帮扶干部“蜻蜓点水”,扶贫“雨过地皮湿”。针对这一现象,我市不断强化督查考核,力度只增不减,特别以帮扶工作和扶贫项目实施为督查考核的重点,以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脱贫攻坚工作责任的落实。以抓落实为导向,以发现问题为重点,成立督查指导组,采取随机抽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接到村、直奔现场等办法,真督实查、见人见事,促进干部转作风;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以“晒红黑榜”的形式进行通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时整改,让明查暗访成为常态;针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及时反馈,坚决追查,下大力气整治,小问题通过会议剖析检讨,大问题严格问责,达到震慑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市还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服务保障,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提供坚强后盾。

既严管,又厚爱。各级驻村帮扶干部投入扶贫的热情日益高涨,致力扶贫的干劲日益迸发。

撸起袖子加油干

帮扶干部如何才能干得好?

我市对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聚焦到户扶持这一核心,组织各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共同商议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让帮扶干部明白怎么帮、群众知道怎么干,因户因人研究提出“点穴式”帮扶举措。

为了提升驻村干部精准帮扶的能力,我市采取专题讲授、交流发言、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各项培训。建立健全分级培训机制。聚焦“基层一线干部”“关键少数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群众”,围绕脱贫政策、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内容,分批次进行集中轮训,年共计培训近2万人次。

工作有了方向,干事就更有动力。许多干部脱颖而出,成为了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和脱贫奔小康的“领路人”。

讨号兔行政村是武川县的贫困村之一,位于武川县二份子乡西南部,距离县城公里,距离乡政府15公里,因病、因残致贫占村常住贫困人口的28%,是当地难啃的“硬骨头”。

年5月,蔚书文来到这里驻村帮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面对因病致贫是讨号兔村大部分贫困户致贫原因的情况,蔚书文到村后,通过联系、协调,开展了“送人就医”“送医上门”“义诊”等服务,解决了村民看病就医难题。

同时,在当地政府和帮扶企业的支持下,蔚书文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村里马铃薯储窖已初具规模,讨号兔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风貌。从驻村的那一刻起,我市一个个帮扶干部都像苏依勒、蔚书文一样,俯下身子扎根农村,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他们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把精准扶贫工作抓在手上,迎难而上,持续使劲,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脱贫攻坚的“追梦人”和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

校对:梁婧姝

审核:刘军

编委:阿拉腾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和浩特日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