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王朝面对阴山扼腕长叹,一屏阴山,几多安危。
40多年来,一直就在阴山脚下,过去多次寻找阴山的伟大和不凡,每次都满怀期望,每次又抱憾而归。以至于每次有人说起阴山,我总是一言以蔽之:穷山恶水。
不登阴山,岂知阴山?站在山巅,举目四望,长城迂回曲折。说到长城,阴山上不仅有长城,还有赵、秦、汉、金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全国的长城长度加起来才10万多里,而在内蒙古的长城长度就有3万多里。更令人惊是,这些长城大都围绕阴山来修筑,或者在阴山之上,或者在阴山南北。
阴山就是一道天然长城。的确阴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阴山不但是一条自然分界线,而且也是农耕与游牧区域的分界线。
历史漫漫铺开,朝代逐个过往。得阴山者,得天下。从战国赵武灵王建云中城开始,历代王朝都在上演争夺阴山的大剧。无论是中原汉族还是北方游牧民族,每欲问鼎天下,必先逐鹿阴山。
阴山平,天下定。细观秦、汉、唐等朝代,汉族王朝先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但是得阴山之前,江山总有些摇晃,得阴山后才得到的定海神针。辽、金、元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在草原上建立了政权,如果不越阴山,同样难成霸业。如此一来,决战阴山,就成为每个王朝问鼎天下前的最后一道必答题。
这道题怎样回答,事关整个王朝的命运和前程。
(一)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因为罗马帝国与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秦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最为紧迫的一件事情就是抵御匈奴。他先将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在阴山中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在城墙内侧,每隔米左右设一座烽火台。修筑长城的同时,秦直道也在开建。在这两大工程完工后,秦始皇以直道为剑,长城为盾。手握这两件国之重器,每每与匈奴发生战争,无往而不胜。使得匈奴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没有了外患,秦始皇将精力放在了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新时代。这应该是他比凯撒在世界舞台上更具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如果匈奴的骑兵时常从漠北偷偷摸摸越过阴山,在秦朝境内侵夺掠杀,秦始皇只顾寻找御敌之策。那还有精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些蛮族中,最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武装,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于是以阴山南北为战场,汉匈之间的战争展开。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的江山一直在摇晃着,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骑兵围困7天7夜后,通过贿赂王后得以解围,之后刘邦对匈奴奉行和亲之策,暂时稳定北方局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几代人的养精蓄锐,这个大汉巨人不再害怕匈奴的骑兵,决战阴山的时机成熟。汉武帝由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10多次,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漠北之战。
公元前年春,他命令卫青、霍去病各统率5万骑兵过阴山北击匈奴。汉兵抵达之时,恰逢单于列阵而待。卫青命令以骑攻击匈奴,而单于也命令万骑出战。一时间,狼奔豕突,烟尘滚滚。此战卫青汉军捕斩首虏余级,霍去病部得首虏级。漠北决战,成为汉匈关系的转折点。
阴山南北的取得,使汉朝由弱者变为强者。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促使其走向衰落。而汉朝却因此迎来了“文景之治”的春天。到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统治的时候,南匈奴内迁归顺西汉。使得西汉和东汉多年江山稳固地控制在刘家子孙的手里。即使王莽篡权那也只是汉朝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涟漪。
(二)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隋唐的门槛时,阴山的伟岸更加凸显出来。隋唐之际,突厥做了阴山的主人。这个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此时主据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时,突厥的沙钵略可汗与营州刺史高宝宁合谋,进拢边地,攻占山海关。千金公主又极力劝说沙钵略替她娘家北周报仇,于是突厥大举进攻。纵马越过阴山,在隋朝的北方抄掠杀伤,弄得“六畜咸尽”。
面对突厥的侵犯,隋文帝三管齐下,坚决还击。一是派遣河间王杨弘、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行军元帅,分道迎击突厥,打败了沙钵略的进攻。二是加强防御工事,在阴山兴筑长城和沿边的城堡,稳定北疆的局势。三是采取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建议,利用突厥首领间的矛盾,进行离间,使他们互相攻击。最终沙钵略可汗在开皇四年上表称臣,愿意“永为藩附”。
杨坚的北击突厥,打击了游牧帝国的嚣张,同时稳定了东北亚的局势。、
唐太宗坐上唐王朝天子的宝座后,两眼始终盯着阴山。李世民与阴山的渊源在于晋阳起兵前夕,他通过心腹向阴山霸主突厥借了骑兵,组成反隋主力。在此之后的4年多时间里,唐连续向突厥称臣纳。
然而,颉利可汗即位后,想南下中原狠捞一把,没想到深谋远虑的唐太宗不仅不再向突厥低头,而且主动出击。一举将其老巢荡平。
公元年初,唐朝大将李靖率领精骑由山西朔州直趋颉利可汗驻地定襄(今和林格尔县一带)。唐军的到来大出颉利可汗的意料,“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惊恐的颉利可汗匆匆狼狈逃窜,而李靖则乘机夺取定襄。捷报传至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加赞扬:“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此时,李勣出云中(今山西大同以东)赶到阴山,将大军埋伏在阴山的白道岭上,颉利可汗想从白道岭撒军到碛口(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被早就在此等候的李勣杀得大败。颉利可汗经过此次惨败,已经无力正面抗衡,只得率残兵败将掉转马头西逃吐谷浑,途中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俘,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突厥征服了。
唐太宗把南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了版图,从而使唐王朝空前统一,为大唐“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宋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个没有内乱、没有军阀割据的时代,但这个朝代最大的社会危机就是外患。
在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再次上演诸侯争霸的大剧,在这种征战的态势下,诸侯自顾不暇,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北方草原。因此契丹首领耶律阿宝机在北方草原上迅速成长,由北向南,将整个阴山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阴山再往南就是阴山与中原的缓冲带“幽云十六州”,这十六州相当于现在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五代十国乱世枭雄时期,“幽云十六州”开始归后梁,不久后梁被灭了又归后唐。后唐大将石敬瑭想过一把当皇帝老儿的瘾,但其自知实力不济,只能遣使与北方邻居契丹合谋打后唐。打赢了,契丹是父皇,石敬瑭为儿皇帝。并把“幽云十六州”割给辽国。这样诱人的条件,双方一拍即合。
公元年9月,契丹军南下帮石敬瑭灭了后唐,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如愿做了儿皇帝。“幽云十六州”成了辽的属地。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恭帝柴宗训掀下帝位,自己当上了宋太祖。
为了拿回“幽云十六州”,北宋一直在与辽国不停地在阴山腹地和阴山缓冲带“幽云十六州”的土地上战斗着,期间涌现出杨家将等几代人与辽国抗衡的英雄故事。打到胶着状态时,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辽国萧太后遣使议和,形成了“檀渊之盟”。
“檀渊之盟”就是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国归还“幽云十六州”中的涿、瀛、莫三州;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互市。结束了宋辽打了25年的战争,但直到北宋灭亡,也没有拿下“幽云十六州”中的其他的十三个州。
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北宋还是辽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不停地征战中辽国也损耗无数,以至于被女真人在大辽的眼皮底下钻了空子。年完颜阿骨打在哈尔滨建都立国,开始雄霸北方草原,最终将辽国的末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打得躲进阴山腹地,不敢露头,后被完颜宗望以计诱出,在阴山南部的应州俘获。
靖康二年(年)正月,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宗室余人被金兵掳走,拉到东北种地去啦。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免于此难,建立了南宋。南宋自然在与金国也是不停地战斗着,期间也涌现出岳飞等抗金英雄。
后来蒙古的兴起让南宋看到灭金的希望,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历经23年,最后通过联合南宋才并吞金朝。谁料这蒙古和金国一样,都不是“善茬”,捎带着就把南宋给灭了。
(四)
蒙古伐金是在蒙古铁骑最为强盛时期的一场强强对决。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当时就想伐金,只因金是大国,未敢轻举妄动。故而先去西征,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等国后,成吉思汗又做了五年的战备后才着手攻金之策。尤其是招纳为金守卫界壕的汪古部,使阴山以北地区成为攻金的基地。历经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汗的征战,通过联合南宋才并吞金朝。年灭南宋。
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为了北被控阴山,扼守草原。忽必烈定都北京,还在锡林郭勒盟修建了元上都,并实施两都巡行制。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创建大明的朱元璋没费多大劲儿就从蒙古人手里夺回了北京和上都两座都城。正因为朱元璋没费劲,使得元末帝妥欢帖睦尔跨过阴山,元廷轻松地退居漠北,以残余之力与大明进行长期斗争。
朱元璋六次北出阴山,进入草原。此段时间里,明朝以阴山为屏障,只要探听到北元的动静,就从阴山上向北策马扬鞭,只要站在阴山上,北元就无险可守。所以大明的这场战争在北元面前,就是秋风扫落叶。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悄悄崛起,首领也先继汗位后,每年都越过阴山向内地骚扰。年7月,也先纵马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明英宗亲率数十万大军在土木堡战败,大明的皇帝也被俘。胜利来得有那么蹊跷,远远超出了也先的预期。俘获的明英宗被也先带进阴山深处,。直道第二年也先才将明英宗送回北京。
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将整个阴山山脉的南北尽收自己囊中。扼守阴山,阿勒坦汗在多次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年双方达成协议,明朝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开放11处边境贸易口岸。阿勒坦汗死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阴山脚下建起了归化城,这座城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的最早的轮廓。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他获得帝位后,知道阴山山脉的重要,索性把都城由南京迁回北京。“天子守国门”,看谁还敢出来胡闹。同时继承朱元璋的遗志,在燕山、阴山等地修筑长城,直到万历四十八年(年)明朝的长城修筑才停住。
但最后还是没有守住,明崇祯帝时,被擅长渔猎的八旗满人得了便宜。
(五)
明末,女真人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了后金。开始虎视眈眈地图谋天下。这个时期,阴山南北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控制。明朝为了保住阴山这座屏障,不惜重金赏赐林丹汗,以察哈尔部与女真人展开战争,自己想坐收渔翁之利。可惜女真人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联姻政策太嚣张,努尔哈赤时就同漠南蒙古联姻共39次,不用动一枪一刀,仅通过娶媳嫁女,努尔哈赤便将蒙古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编入八旗。
皇太极即位后几计重拳就将林丹汗打得西逃青海,阴山南北就此控制在后金手里。
清军从山海关进入北京,阴山地区得以休养生息。到康熙亲征准噶尔部时,阴山之南是后勤保障基地,阴山之北是战略前沿阵地。
康熙34年,噶尔丹率3万骑兵再次进犯。康熙皇帝龙颜大怒,统率3路大军二次亲征噶尔丹。康熙皇帝的中路军接近噶尔丹大营时,噶尔丹得知康熙御驾亲征,遂尽弃帐房、器械等逃去。
西路军费扬古大将军从呼和浩特出发,越过阴山,率军北进,得报噶尔丹踪迹,将噶尔丹诱至昭莫多。费扬古分兵4队开始瓮中捉鳖。噶尔丹只得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15公里以外,俘歼数千人,收降人,击毙噶尔丹之妻阿奴。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康熙36年噶尔丹服毒自杀。
这场战争清朝打出了大清帝国的国威,仅用于运送粮草的大车就有多辆,每辆用4匹骡马拉拽,使用畜力3万匹,用粮人员1万余人,当时用粮队伍在阴山里绵延50多里。
进入民国,军阀混战。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虽然几易其主,但均为山南的平川上作战较多,阴山这道天然屏障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抗日战争时期,阴山又一次跃入国际视野。年5月,毛泽东从陕北的窑洞里发出给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肖克等的电令:“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阴山山脉的中段)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此后八路军师组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余人进入大青山与当地的蒙汉抗日游击队成功会师。在阴山中段与日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战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