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麻池古城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是指秦汉长城中段沿线及其邻近地区,西界大致起自宁夏西北边境的贺兰山脉,南抵黄河,由宁夏中卫向东到陕西定边、靖边一线;东界大致以辽宁西部的医巫闾山脉为界,南到燕山山脉。相当于今内蒙古中南部,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长城沿线地带是农业与牧业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汇区,战国以前这里曾生活着羌、戎翟、林胡、楼烦、东胡等种族。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势力逐渐北扩,并在此设郡管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将阴山以北至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在黄河北岸新设了九原郡。秦王朝灭亡后,中原战乱,匈奴又乘机进人黄河以南地区。至汉武帝时,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多次北击匈奴,又重新控制了这一区域。汉代在这一地区设有朔方、五原(秦九原)、云中、西河、定襄、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大致属朔方、并州北部,幽州大部。这一地带发现城址座,其中,只有天津宝坻秦城、蓟县无终县故城、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及宁城县黑城外罗城古城做过一些发掘工作,其他均为调查资料。目前发现的城址中,初步判定曾作为郡城的有内蒙古包尔陶勒盖古城(朔方郡治)、包头麻池古城(五原郡治)、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郡治)、和林县土城子古城(定襄郡治)、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西河郡治),辽宁宁城县黑城外罗城古城(右北平郡治)、朝阳召都巴古城(西汉辽西郡治)、新宾县永陵镇汉代城址(汉玄菟郡),河北怀来大古城(上谷郡治)等9座城址。包头麻池古城遗址平面图麻池古城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南郊麻池乡,城址分南、北两城,呈南北相接的斜“吕”字形。北城东西米,南北米;南城东西米,南北米。北城北墙中段和南城西墙、南墙中段各有宽15米的城门。两城的西南角都向内曲折,可能是被昆都仑河冲毁后而改筑的。两城的城墙保存较好,南城的城墙基宽约4米,最高处达78米,夯层厚厘米,夯土墙上带有夹棍孔;北城城墙残高2米,宽约3米,夯层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3个夯土台基,呈“品”字形分布,北面的两个台基东、西相对,相距72米,位置与城门大体呼应。其中,靠东侧的夯土台底径33.6米,高4米,西侧的夯土台底径32米,高4.5米。南部夯土台居二台连线中点之南米,发掘者推测可能是城门建筑遗址。3个台基附近发现筒瓦和板瓦残片。古城内除砖瓦陶片外,常有五铢钱、铁甲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水经注河水》记载:河水“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并说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麻池古城与《水经注》所记相符。考古调查表明,麻池古城的北城修建比南城早,因此,有学者认为北城是战国时期赵国九原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置九原郡,汉初入匈奴,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年)置五原郡,北城也是汉五原郡郡治;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内蒙古额济纳旗汉居延县城边远地区主要指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秦汉时期,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族聚居区,城邑的出现,一般说来,是秦汉政治经略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古代居延绿洲及汉居延县城位置图汉居延城位于河西走廊以北的居延泽,这里是古代漠北少数民族进入河西等地的重要通道,也是汉朝割断匈奴与羌族联系的防务重地。汉武帝驱逐匈奴以后在此设置居延县,属张掖郡,并沿弱水建塞垣设烽障。东汉安帝时,曾将居延改为居延属国,安置迁来的部族。建安末年,在居延设立西海郡,其城称西海城。关于居延城的地望,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或认为破城子东北的K汉代城址为居延城。近来有学者调查后认为过去俗称的绿城才是居延县城,绿城在居延古绿洲的腹地,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约45公里的一片荒漠地带,西夏至元代黑城遗址东南14公里处。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米,墙基宽3.5米。城墙夯筑,夯层厚厘米。北墙东部开门,有瓮城。城内西部有一座喇嘛塔,南墙内侧有一渠道穿城而过。城内文化层堆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西夏至元代,下层为汉晋时期。该城始建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元代。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汉简判断,绿城符合居延城的地望条件。《汉书地理志》记载:“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汉居延县位于今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域内,古居延泽在其东北,考古发现的绿城即处古居延泽的东南方向。绿城坐落在一片大面积的古垦区中,河道密布,建筑遗址集中。绿城西北距破城子31公里,距离与汉简中所记相合,其东北70里(唐里)处又恰为居延泽洼地,而且,该城又是居延古绿洲中面积最大、唯一符合汉代县城规模的汉代城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