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草原,我们第一印象就是内蒙古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像《敕勒歌》里面描述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旁边却没有大的草原。然没有大草原,但这并不影响呼和浩特的历史地位。在内蒙的所有城市中,要论历史地位的估计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比得上呼和浩特了。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人类活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年被命名为“大窑文化”的大窑南山二道沟和前乃莫板的文化遗存,其位置就是在呼和浩特的东部地区。可以说呼和浩特的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窑文化”时期。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呼和浩特的历史有了更长足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呼和浩特成为了中原农耕民族跟草原游牧民族交流的集散地。相传当时的赵武灵王就是在呼和浩特附近推行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的。在那个时期内,呼和浩特成为了当时赵国北疆上的重要防御基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秦统一六国后,置云中郡,统阴山以南。在赵武灵王建城的基础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云中郡,可以说这两位伟大的王,拉开了呼和浩特的建城史。胡服骑射除了设置了云中郡,给呼和浩特打下了建城的根基外。赵、秦两国还给呼和浩特留下一段历史悠久的长城。在呼和浩特的北边有一座叫做大青山的山脉,在其的山脚下横亘着我国最古老的长城——赵长城,史载“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阔为塞”。而在大青山上还盘亘一条秦长城,在山脚下与赵长城丁字形相交,后经秦始皇经下令修缮,连接而成为我们国著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中心,呼和浩特成为了当时少数民族的重要聚集地。当时从东北而来的鲜卑族看中了这块水草丰美、商业发达的城市,于是就在呼和浩特筑坛祭天、建城为都。拓拔魏初期的都城盛乐故城就离现在呼和浩特的市区仅仅只有39公里。盛乐城成为了呼和浩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现在和林格尔县上土城和托县古城镇古城内可以见到大量北魏时期的压光黑墨瓦、厚重大砖,以及最原始的捏边滴水。盛乐古城到了辽金蒙塞北三朝时期,唐王朝在呼和浩特建立的云中都护府被契丹人建立的丰州城所取代了。当年的丰州城的城墙至今依旧横亘在呼和浩特市郊之外,城内建筑依稀可见,特别是始建于辽代的的“万部华严经塔”依然耸立着。到了元代时期,丰州城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元朝宰相刘秉忠在《过丰州》里面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丰州城一片的升平景象:“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闻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万部华严经塔明朝时期,呼和浩特第一次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名字。当时的阿拉坦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经历了一番休养生息,取得了“开云田丰州万顷,连村数百”的成绩。古老的城市恢复往日的和平跟繁荣。阿拉坦汗也接受明王朝的封号,并又于隆庆六年开始修建“呼和浩特城”(也就是今天的旧城,明朝赐名为归化城)。清朝雍正年间,当时的清王朝仿造北京城的形制,又在归化城的旁边修建了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就是在归化城跟绥远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历时两千多年,经历了战争、和平,兴起、衰败再到今天的繁荣。呼和浩特一座草原上青色的城市,用它的坚韧铸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建城史、奋斗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