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殷耀国学苹苑发布时间:-03-:55:56
小的时候听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时,把韩昌、金兀术等“番国”的人物恨得咬牙切齿,想象番邦特别遥远而黑暗。长大以后才知道,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在两宋之际先属辽后属金。当时两国交兵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该为哪一方助威助力呢?当然是管辖自己家乡的这一方,对方便是敌国了。
由此我想到,所谓传统的正统历史绝对是片面的,只有宋而没有辽金西夏的历史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历史。我当然至今仍是忠义杨家将、岳家军的铁杆粉丝,因为他们所尽力的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正义的。但从大的历史视野来看,宋辽金西夏之间的冲突有点像兄弟间打架了。中华沃土上曾有过无数民族冲突,但冲突之后是民族大融合,融合的结果是由分裂走向大一统。
就像我生活的大青山前的这片肥沃的土地,有无数北方游牧民族从这里打马走过,这片土地历史上归属过不同的“国家”,但终究是中华民族的土地。这些游牧民族南下以野蛮武力实现疆域上的一统,而中华文明又使“入侵”民族接受洗礼,征服者最终被先进文化征服,而中华文明在注入新的血液后也更加升华,革除其中腐朽僵化的成分,注入撤除藩篱的活力与生机,中华文明在不断丰富中累积,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礼仪、制度和疆土形神皆备仪态万方的大一统王朝。
现在该回转到正题,说一说辽金元时代的呼和浩特地区。让我们先从辽代说起,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率兵西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突厥诸部,大胜而东归。来到今呼和浩特南边的和林格尔境内时,辽太祖率众三十万围攻晋王李克用养子李嗣本镇守的振武(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李嗣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得力干将,围城后契丹人“为火车地道,昼夜急攻”,城中兵少李嗣本力屈被俘。这是值得夸耀的大功劳啊,《辽史·太祖纪上》载耶律阿保机“勒石纪功于青冢南”,青冢即今呼和浩特西南的昭君墓。夸耀完武功后乘胜东下,又攻取了李存勖所控制的“蔚、新、武、妫、儒”等五州,于是“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振武(和林格尔县土城子)被攻陷后,振武是后唐经营多年的重要军镇,契丹人怕这里的老百姓人心思后唐,死灰复燃,便把这里的军民掳掠向东,《辽史·地理志五》载“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乡兵三百人防戍。”同年11月辽置西南路招讨司,管辖乌拉山和大青山之南、黄河和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
耶律阿保机此次西征不仅开疆拓土无数,也俘获了大量的人众。契丹兵马攻取了党项诸部占领的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后,因为辽兵要东返,处于黄河西岸的胜州不便管理,于是将胜州的居民迁移到黄河东岸的托克托县境内,在唐代东受降城故址另筑州城,因在原胜州东黄河对岸,故称为东胜州,遗址即今托克托县大皇城。东胜州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酒厂院内,我好几次回家乡曾登临城垣,远眺黄河真是形胜之地。辽金两代一直置州,元代残破不再置州,元代耶律楚材过此见到的景象是“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寺碑文半灭磨”。在东胜州的东北约四十里处,契丹人另筑一座州城名叫云内州(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
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年)党项诸部叛,天德军城(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附近)和云内州(今托克托县古城乡西白塔古城)和等地都被党项诸部占领。耶律阿保机和皇太子耶律倍率兵征讨,收复失地。据《辽史·太祖纪下》记载,当契丹人攻打天德军时,后唐天德节度使宋瑶投降,契丹人改天德军为应天军,撤军东归后宋瑶复叛,契丹兵马攻入城内,擒获宋瑶及其家属。因为天德军城地处乌拉山前,契丹人觉得这里太过靠西边不便管理,便将天德军城和唐代丰州城(今乌拉特前旗东土城古城)的人口强行东迁至大青山南麓,在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白塔村附近另筑新城安置,此城便为丰州天德军。
这样,辽王朝在大青山南麓建起了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等三座鼎立的州城,构成了辽王朝西南边境重要的军事力量。西南路招讨司设在丰州城内,天德军节度使也驻守在丰州城内。之后,党项族建立起西夏王朝,辽王朝为了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1044年)将云州改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将丰州等西三州划归西京大同府管辖。
在辽代统治的二百年里,丰州滩的人口和经济渐趋繁荣,大青山前肥沃的牧场不仅到处是牛羊散漫的景象,也是禾黍离离的景象。丰州滩上的各族百姓在不仅向辽王朝提供着马匹和牛羊,还提供着租税和皇粮,尽管辽王朝的苛捐杂税繁重,但只有没有战争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丰州滩上出现了人烟稠密的村庄。经过辽金两代经营,丰州滩的农业已颇具规模,元代诗人魏初的《丰州》诗云“五更骑马望明星,细草坡坨迤逦行。一片长川天不尽,荞花如雪近丰城。”荞麦花开在了丰州城的近郊,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适应冷凉气候的杂粮种植技术。从考古发掘看,一些辽代古城遗址发现了铁制的犁铧和石臼,还有一些城址废墟上发现了大量陶瓷和砖瓦,说明辽代的呼和浩特市已有一定规模的陶瓷窑和砖瓦窑,这些促进了辽代庙宇、寺塔的繁荣。
辽王朝快被金灭亡前,天祚帝耶律延禧曾在呼和浩特市附近负隅挣扎了三年之久,研究辽金史者对这一段历史颇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