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第7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文末和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对话框回复:地图
大河之北——冀州.并州.幽州(5)
在三国英雄中,吕布一直被认为是战力最强者,今名“包头”的九原县是他的出生地,以至于网络上会有“包头吕布”的戏称。不过素有“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的陕北地区,可能不会认可吕布是内蒙古人的说法。
“米脂婆姨绥德汉”的说法,意指的是陕北米脂县盛产美女,与之相邻的绥德县则好汉辈出。用来验证这种说法的最重要证据是《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是米脂人,而吕布则是绥德人。考虑到貂蝉这个人物本属虚构,史书中又明确记载吕布是九原人氏,这种说法很多时候被认为只是传说。
然而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南北相隔将近千里的包头和绥德,在东汉末年都属于“并州”的范畴。这一行政建制的形成,到底有什么样的地缘背景,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河套”两个字说起。
在中原王朝与边缘民族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大抵有四个板块可以做为影响天平倾斜方向的关键砝码,由东向西依次是:两辽、河套、河西、河湟。能够稳定控制以下辽河平原为核心的两辽地区,中原王朝就可以减轻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得到河西走廊,就是得到通过西域的战略通道;占据深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谷地,能帮助中原王朝对抗来自世界屋脊的威胁。至于河套地区,则可以视作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者博弈的胜负手。验证一个中原王朝是否强大,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将是最关键的指标。
说起河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片富庶的平原。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里说的“百害”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变化无常,在华北平原经常造成水患。而在中游地区,被周边高地束缚的黄河,看起来性格要温顺的多,受其滋养生成的“河套平原”,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不过河套平原并非一整块平原,能够被纳入这个概念的总计有三个地理单元。:前套平原、后套平原,以及西套平原。这三处平原的生成,又与两座山脉:阴山山脉、贺兰山脉有关。其中前套、后套平原的都位于阴山山脉之南,今天都归属于内蒙古;贺兰山则成就了西套平原和宁夏这个中国面积最小的自治区。
我们很容易在地形图上,找到阴山山脉与贺兰山脉的位置,并感受到黄河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先是沿黄土高原的边缘,东北向切入贺兰山脉东麓,然后北流受阻于阴山山脉后转而向东,直至遇到吕梁山脉后再次南流。
受到这几处山地的阻滞,黄河水的流速开始变慢,并将山麓地带漫灌而成了河泽之地。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山脉的阻滞,黄河在这片高原之地所切割出的只会是一条单纯的河道。
阴山山脉与贺兰山脉同时也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地理分割线。这意味着,河套平原及整个黄河“几”字湾所圈定的这片腹地,应该都属于“黄土高原”的范畴。
如果简单以“蒙古高原”对应草原游牧经济、“黄土高原”对应种植经济的划分法来看,河套地区应该天然属于华夏文明核心区的范围。多年前,赵、秦、汉等政权构筑于阴山之上的长城,似乎也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今天整个河套地区在行政上的“自治区”属性,让人隐隐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经验来看,如果历史上中原政权能够稳定控制这片土地,河套地区在当下的行政区划类别更应该是“省”。
包头固阳秦长城
∨
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只看地面的情况,还要结合气候条件来看。对于农牧两种生产方式来说,最主要的分割线依然是“十五英寸等雨线”。不幸的是,这条农牧分割线并没有把整个黄河几字湾置于身后,而是以近乎对角线的形式,对这片几字湾腹地做了一个分割。
将对角线西北包括三个河套平原在内的区域,整体贴上了干旱的标签。地形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的找到这条分割线。事实上,这条等雨线就是沿着陕北和陇东两个高原的西北边界在走的。在这两个地形起伏较大的二级高原上,来自东南方向的季风有机会留下更多的降水,并因此让它们被那些黄河支流所覆盖。
十五英寸等雨线
∨
在“十五英寸等雨线”的西北方向,地势要平缓的多。由于这块介于黄河与陕北高原、陇东高原之间的高地,大部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所辖,因此被称之为“鄂尔多斯高原”。
从“河套”一词的本意和历史解读来说,鄂尔多斯高原亦被归于河套地区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行政上的鄂尔多斯地区与地理上的“鄂尔多斯高原”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你会看到鄂尔多斯地区的东北部,涵盖了陕北高原的东北角。鄂尔多斯市区则正好在陕北高原的边缘。
这一位置将鄂尔多斯市本身定位成为了一个降水分割点。在它的东部,年平均降水能够稳定高于十五英寸,越往西则降水越少。此外,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也并没有被归入鄂尔多斯地区,而是成为了宁夏的一部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凉州部分会具体解读。
河流的属性同样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鄂尔多斯高原的干旱情况。在这片高原上的低洼之处,散布着很多内流湖属性的小型湖泊,以及一些长年干旱,只有夏季有机会蓄水的季节河。尽管降水达不到农耕需求,同时也无法长成森林,但-毫米的降水量却还是可以生长牧草。
有鉴于此,从地缘角度看,我们更应该把“鄂尔多斯高原”称之为“鄂尔多斯草原”。只不过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人为活动过多,鄂尔多斯草原将很容易出现沙化现象。大约在战国时期,靠近后套平原的高原西北部开始沙化形成“库布齐沙漠”;此后在隋唐交会之际,高原南部的情况也开始恶化,并开始形成“毛素乌沙地”。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降水条件相对较好的毛素乌沙地,已经开始重新变成一片绿色之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陇东两块高原之间的分割线,与“十五英寸等雨线”高度重合,但并不代表在这条雨线以西,就完全不存在能够跨越这条等雨线的地点。在前套平原,由于这段阴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并且位于更为偏东,因此在靠近山麓的部分地区,会受益于地形雨的补给而使得年平均降水超过十五英寸(约合毫米)。
虽然如此,整个河套平原的农业潜力,本质还是得益于黄河漫流为本地区所带来的水资源补充。当然,归根结底的说,河套平原能够在一片游牧之地的包围之下,有机会一展农耕潜力,还是得归功于阴山及贺兰山脉的存在。这两条山脉不仅和黄河一道,合力打造出了三块不缺水的平原,更帮助阻挡了部分来自西北方向的干旱季风,使得河套平原的积温亦较周边地区有所提升。
如果不加以人工干预的话,河套平原的条件将使之成为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就像大家所熟知的北朝民歌所描述的场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要知道,在没有山脉和黄河加成的鄂尔多斯高原,牧草的高度一般最多只有2、30厘米。这样的高度甚至连牛羊的小腿也覆盖不了。而如果对河套平原的天然水网加以疏导,打造成人工灌溉系统的话,这些水草丰美之地将很有机会变成一片片农田。
宁夏稻田
∨
现在我们知道了,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在地理属性上都属于“黄土高原”版块,但由于处在“十五英寸等雨线”以外,使得这一地区整体为游牧优势区。今天,三个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在行政区划上被纳入“自治区”的阵营,便是这种自然属性的映射。然而从河套平原本身来说,又是具备农业开发基础的。这意味着中原政权如果能够控制这三个平原,将有机会把整个河套地区纳为自己的领土,进而实现对黄土高原及黄河中游地区的全覆盖。
从地理位置上看,以大同盆地为核心的恒北地区,与阴山山脉庇护的前、后套平原处于同一平面。吕梁山脉的北延伸段——“管涔山”,负责将两大地理单元分割开来。东西向横穿管涔山的注入黄河的“浑河”,能够帮助打通一条跨越山脊的天然通道。今天,你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山西境内的“右玉县”,以及内蒙古境内的“和林格尔县”,然后标定出二者之间的公路线来,就能够感受到这条通道的存在了。
很显然,在这样一条重要的线路上,军事家们不可能不依托山地修筑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就是著名的“杀虎口”。“杀虎口”中的“虎”字,最初胡人的“胡”字。只是后来有很多游牧民族顺着这个关口控制大同盆地,甚至进而入主中原。
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名称,用起来多少有些别扭。最终在满州人入主中原建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时,老虎得以取代了胡人,背上了这口带杀伐之气的黑锅。
实际上,即使河套平原与大同盆地分属不同民族所有,也并不代表杀虎口就必须一直体现它的战争属性。当和平来临之时,于杀虎口穿行的更多是来自山西高原的商人。以至于杀虎口还有一个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口。
西口以西的那片游牧之地,亦因此被称之为“口外”。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人口迁徙事件之一的“走西口”,便是由此而得名。如果吕布果真是九原人氏,那么他当年很可能就是骑着他的赤兔宝马,从杀虎口进入山西登上人生巅峰的。
最先代表中央之国跨越杀虎口的,依然是在北方锐意进取的赵国。当时占据河套平原的正是后来汉王朝的最大对手——匈奴人。在击败匈奴人之后,赵国一方面在阴山山脉之上构筑长城(后来成为秦长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还在这块新征服的土地上建制了“云中郡”。在汉朝得到河套地区之后,依照山川形便原则,云中郡的中西部被进一步拆分出了:五原、朔方二郡。
赵北三郡地缘关系图(横屏观看)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惑。既然地理上,阴山之南的河套平原被分为:前套、后套两部分,那么为什么汉王朝在此设立了三个郡?这其实跟阴山山脉的走势有关。
所谓“阴山山脉”是一个统称。其内部共分为三部分:被称之为“狼山”的西段、名字为“大青山”的东段、以及位于当中的,狭义概念下的“阴山”。其中“狼山”是一段与黄河呈完美平行状态的弧状山体,与黄河一起共同造就弯管形的“后套平原”;大青山和与体量较小的阴山,而与黄河造就了三角形的前套平原。
简单点说,狼山所对应的后套平原被建制为了“朔方郡”,大致与现在的巴彦淖尔呼应;大青山所庇护的前套平原主体继承了“云中郡”的名称,其领地大部为现在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所有;位居其中的阴山所对应的则是“五原郡”,对应的则是包头。
西汉河套四郡(公元前年)
∨
吕布所出生的九原县,便是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历史上,即使没有诞出吕布这位猛将,九原这个点也颇为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居于前后套平原之中的位置,更因为阴山、大青山的西端,以及黄河河道在此包夹而成了一个背山临水的完美三角形地形。无论从小气候还是防御角度,都很适合定位为河套地区的中心。历史上,包括匈奴在内的游牧者,曾经多次将王庭布设于此。
实际上,赵国对河套平原的控制仅仅持续了几十年时间。由于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赵国不得不将李牧率领的北地边军主力调回,以至于匈奴人又重新控制了河套地区。
及至秦统一六国之后,名将蒙恬率30万秦军方又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然而秦军同样没有能在河套平原呆太久。秦末诸侯并起的乱局,不仅让秦国在河套平原的防线土崩瓦解,更使得那些之前被强制迁徙进这片土地实边的人口,很快逃离了这片是非之地。以至于在汉王朝建立初期,重新控制河套平原的匈奴人,成为了这个新生帝国的安全最大威胁。
根据我们刚才所做的地缘分析,你很容易想象得到,匈奴人在控制河套平原后,将会经常性的透过杀虎口入侵相邻的雁门郡。关于匈奴入侵雁门或者说大同盆地的最著名事件,是差点让汉高祖刘邦命丧疆场的“白登之围”(公元前年),与后来由汉武帝策划,但以失败而告终的“马邑之围”。
白登之围示意图
∨
“白登”是一座山名,位于时称“平城”的今大同市东北;马邑即是现在的山西朔州,位于大同盆地的西南角。两城一南一北、互为依托,拱卫沿桑干河谷延伸的大同盆地。一直到公元前年,卫青方率大军重新击败匈奴人,夺回了河套平原的控制权。大同盆地和山西高原,才算解决了来自侧翼的威胁。
顺便说一下,“马邑之围”是汉武帝所策划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匈战役,虽然由于消息走漏,而未能完成诱歼匈奴主力的战役任务,但却拉开了汉帝国对匈战略反击的序幕。
马邑之围示意图
∨
这场战役的方案提供者,世居马邑的富商“聂壹”则是张辽的先祖(后世为避祸而改姓)。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张辽还是吕布战斗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与地处边地的复杂环境有关。
尤其是在临死前对曹操说出“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的吕布,其之所以能够在乱世安身立命,所凭借的正是从河套这片胡汉相杂之地,带出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至于说吕布所骑乘的赤兔马到底是何马种,这个就很难猜测了。只能说,以他的生活环境来说,在万千战马中挑出一匹好马来,比那些生活在内地的将领们要容易的多。
从上述历史还可以看出,中原政权对于河套平原的控制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每当内部陷入战乱,这片可农可牧的土地便会被第一时间被放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河套平原虽然可事农稼,但在位置上却是一个危险的突出部。
抛开位置上更加孤立西套平原暂且不说,即使中原政权能够控制前、后套平原也会发现,在鄂尔多斯高原自然降水,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农业开发的情况下,云中、五原、朔方三郡,实际是处于两面承压的危险境内。
游牧者不仅会在阴山长城以北的草原上游弋寻找机会,还会从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缺口处,跨越黄河进入鄂尔多斯草原,从后方进行攻击。正因为如此,汉朝也在杀虎口两侧分拆出“定襄郡”,以在河套有失的情况下,为雁门郡和大同盆地的安全,增加一层缓冲。
那么,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包括两汉交会之时,河套平原有没有再一次被放弃呢?应该这样说,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些。关于河套地区控制权的转换,其影响力也远不止于三国时代。下一节的内容将揭开这个迷团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