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村西北部揭露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根据出土的砖瓦材料及夯台建筑的形制推测,可能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仓储建筑,距今约多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单体夯土高台建筑。

俯瞰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11月10日,记者来到该发掘现场,在揭露的建筑基址还能看到一些瓦片。考古领队刘扬以及执行领队金志伟带领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们也来到现场,给记者讲述了发掘过程和该发现的重大意义。

“仓储建筑基址位于沙梁子古城的中部,为夯土台基建筑,台基呈东西向,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21米,夯土深度不等,从现存建筑的夯面向下深0.5~2.1米。在夯土台上发现南北3排等距的柱洞,有的柱洞内还存柱础石。夯土台周围发现屋檐流水的痕迹及大量陶瓦等建筑材料。从上述遗迹现象分析,这是一座进深2间的大型夯台建筑,建筑四面有较厚的墙体,墙体之外有屋檐流水痕迹。从塌落瓦片的分布看,建筑屋顶可能为单檐四面坡式。”刘扬告诉记者,该建筑形制与一般建筑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夯台上均匀分布着16道南北向的沟槽,每道沟槽形制规整,大致呈“凸”字形,南北两端较窄,中间部分向东凸出较宽。沟槽内东西两壁设壁柱,较宽部分加设一排南北向小柱础,从壁柱及小柱础分析,他们是为支撑其上地板而设的。每道沟槽较宽与较窄部分的拐点东西呈一条直线。由此判断,拐点之内为建筑的内部空间,之外则是建筑的墙基,南北墙基厚约5米,底部局部用石块铺垫。建筑内的使用面积近平方米。该建筑可能是一座面阔16间、进深2间的长条形建筑。考古人员推测,每间房屋内的沟槽,可能是用于通风防潮的。

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周围都是农田

在挖掘现场讨论下一步工作

很多瓦片埋藏在土层中

“这种房屋内部地板之下带通风防潮设施的建筑,以前曾在汉长安城武库、桂宫三号建筑基址及华阴县西汉京师仓等遗址发现过。初步推测,沙梁子古城发现的这座建筑基址,可能也是一座具有仓储性质的建筑基址。”刘扬继续向记者介绍,在对台土建筑基址进行解剖时,在夯土台基下发现有储存粮食的窖穴,里面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黍子颗粒。在发掘过程中所做的浮选工作,也发现有黍子样本。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一件陶盆,底部带有“萬石”戳印。考古人员认为,“萬石”应为祝福用语,寓意谷物很多。这些信息暗示该建筑极有可能是一座大型粮仓。

刘扬表示,有关这座古城及仓储建筑的文献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沙梁子古城为西汉云中郡下辖的一个县城。李逸友先生曾认为是云中郡北舆县,新的认识该城应属西汉云中郡犊和县。此城处于云中郡治托克托古城之北,更靠近长城。边城最主要的功能是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下,为长城防务提供粮草及武器补给,因此边城具有十分突出的军事色彩。在以往发现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除了官署之外,几乎每一座边城都把粮仓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壁画都是写意性质的,边城中的仓储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建筑,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此次发掘,第一次揭示出边城仓储建筑的形制,为研究边城仓储建筑提供了形象资料,也为研究边城的布局及内涵提供了全新资料。

拼接处完整的云纹瓦当

发现凤鸟纹瓦当

发掘出的瓦片

除上述遗迹外,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及瓦当,此外还有少量几何纹方砖。金志伟说,遗址中出土的瓦当有云纹和凤纹两种,凤纹瓦当,动感十足,刻画十分传神。瓦件的尺寸也比较大,表明建筑的体量不小,规格很高。从出土器物看,该建筑使用时间为西汉中期偏早到西汉晚期阶段,最后毁于一场大火。

随后,记者又来考古队作为驻地所租用的院子里,学生们正在进行室内整理工作,包括土样浮选,陶瓦的拼接、分类和统计,器物绘图、照相等工作。刘杨告诉记者,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除了利用传统的考古方法以外,还大量引入科技考古的手段,比如对出土种子进行浮选,对柱洞木材进行树种鉴定等,争取获得更多的古代信息。目前,考古工作还在进行当中,大量的考古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揭示。

清理土中文物

据了解,沙梁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部,该城自20世纪调查发现后,一直未做正式的考古发掘。年,为配合呼和浩特市新机场快速路及城区三环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联合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并对道路所经地段进行了局部发掘。通过年和-年两个季度的勘探发掘,大致探清了城址的形制,并在城址中部揭露一座大型仓储建筑基址。

内容来源: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马丽侠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牛天甲

原标题:《重大发现!就在呼和浩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