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
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遥想碣石,在“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之际,留下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壮怀词句。(《浪淘沙·北戴河》)
其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说的就是曹操一战定辽西的往事。
曹操北征 幕府图(局部)公元年夏,距今日的朝阳市公里的白狼山,曹操麾下一万疲惫之师面对的是数万蜂拥而至的乌桓铁骑。
“丞相因何发笑?”虽然气氛十分紧张,但左右好事者仍然识趣地问。
“这些乌桓胡虏,虽然人多势众,但是队列不整,”曹操环视众将,“文远,你怎么看?”
张辽张文远“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三国志·张辽传》)
百战余生的曹军人如龙马如虎,来势汹汹的乌桓铁骑接战不久便土崩瓦解,就连乌桓的王踏顿都被斩于乱军之中。
挟大胜之威,曹操仅用月余便收复了辽西,就此平定北方。
回师途中,曹操在碣石赋诗一首,即《观沧海》。后人评价,这首诗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
不过最后那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乐府诗歌结束用语,但或许曹操自己也觉得这次千里奔袭是一次巨大的军事与政治冒险,胜利实在是有很大侥幸的成分在其中。
曹操的“秋后算账”
每一次的重大战役之后,曹操都会组织研讨会,算筹得失。把乌桓的残兵败将都打包带回中原后,关于此次孤军北征追缴袁氏余孽的研讨会也按例隆重召开。
会议一开始,曹操就直奔主题,问在座的那些文臣武将,你们谁当初反对我打这一仗来着?众人一听傻眼了,当初支持曹操出征的只有郭嘉一人,他还死了。这是要秋后算账?
在大家还忐忑不安时,曹操却说了,来人,看赏!重赏!随后他展开自我批评,“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这一次的北征乌桓是在年,距离官渡之战已经过去7年。7年间终于扫平了河北,将夙敌袁绍的儿子们撵到了塞外乌桓之地。众人觉得应该歇一口气了,于是对曹操斩草除根的想法自然不太认可。
但是曹操明白,袁氏对于河北四州之地多年的统治是十分成功的,虽然地方被他占了,但是“身在曹营心在袁”的门阀豪强势力相当多。而且袁绍的小儿子带走了大量人口,“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余万户。”(《后汉书·乌桓传》)一旦袁氏势力缓过劲来,内外勾连,卷土重来未可知也。
曹操要在一统天下之战时确保后院不着火,从史实上也能看出来,平定北方之后,年,曹操立刻挥师南下,直接把荆州的刘表集团给打散伙了。只是最后的结果不太好,在赤壁大败而归,遂成三国鼎立之势。
只有郭嘉坚决站在了曹操一边,力主“虚国远征”,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后患。
《三国演义》弄错了方向
年,夏五月,曹操率军数万进抵无终,就是天津附近。这条路被称为“傍海路”,也就是辽西走廊,是当时通往东北的唯一要道,秦灭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就是走的这条路。
只是天公不作美,大雨连天,把曹军一堵就是两个月。“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幸好,在这次进军途中,曹操得到了一位人才,田畴。袁氏一直想招揽田畴,但是田畴对袁氏与乌桓的密切关系(“乌桓乘天下乱,略有汉民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已妇妻焉”)非常不满,“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
曹军进退维谷之际,田畴献计,说他知道有一条被废弃二百年的山间通道。“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只要能走得过去,就可以出其不意直抵乌桓人的都城柳城(今朝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关于这次行军,《三国演义》弄了个比较大的乌龙,先是说,这一路“黄沙漠漠,狂风四起。”更主要的是写了这么一句,“并州既定,操商议西击乌桓。”当然,这本来就是一本好小说。
正史中记载最详细的也就这么几句“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不过已经道足了此行的艰辛,曹军是一路开山填谷近五百里。
得知曹军居然出现在了离自己只有二百里的白狼山时,袁氏与乌桓仓促集结了数万联军前来迎战,结果,不过万人的曹军一个冲锋,乌桓人就“死者被野”。
打残了乌桓人的主力,随后曹军横扫辽西,“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至此,北方大定。
汉朝出钱雇佣乌桓人防御匈奴
乌桓一开始叫东胡,辽西是其势力范围,战国时候被燕国打跑了。
到了秦汉,匈奴崛起于草原,本来还很强势的东胡被匈奴打得四分五裂,一支跑到鲜卑山就是后世的鲜卑族,一支跑到乌桓山,就是乌桓。《后汉书·乌桓传》:“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帝经过九次大型战役打垮了匈奴主力之后,一直是匈奴人奴隶的乌桓终于解放了,作为解放者的汉武帝就把乌桓人安排回了塞外的辽西一带,让他们顶在前面防御匈奴。
翻了身的乌桓人有点冲动,居然把匈奴人的祖坟给刨了。匈奴人就带兵来报复,可是一听说汉朝又出兵了,匈奴人就跑了。汉朝将领范明友一想不能白出兵一趟,又恨这乌桓真能闹事,于是两万人转过头就把乌桓揍了一顿,乌桓三个头领被杀,人战死。而范明友此战过后就被封了侯。
后来,汉朝国力衰退,乌桓则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的,时常进攻汉境。东汉光武帝一想,你们抢劫不就是要钱吗,行,我直接给你们钱,算是雇佣你们了。建武二十四年,乌桓归顺汉朝。前后81位乌桓首领被东汉封为王侯爵位,允许他们在汉朝边郡生活,汉朝还向他们提供食品和衣服。
归顺后的乌桓所居之地大约相当于今辽西大小凌河流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东汉在宁城复置护乌桓校尉(宁城最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设过互市,并设立了护乌桓校尉),代表朝廷负责对乌桓的管理、赏赐事务,并在宁城开“胡市”,定期与乌桓人进行交易。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发现东汉晚期大型墓葬一座。墓室的壁画中有两幅汉代城市地图《宁城图》和《繁阳城图》。
《宁城图》宽厘米,高厘米,画面中的宁城可分为南门外、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三部分,宁城图中绘有城垣、城门、街巷、衙署等内容。图中有大批乌桓、鲜卑人身着赭色胡服,免冠髡(kūn)头,以乌桓、鲜卑礼节进入幕府衙门。
宁城外,有舞乐百戏和甲兵欢迎,头戴黑帻(zé)身穿红袍的汉族执事官在大门口拱手迎候。正中堂院帷幕高悬,护乌桓校尉身着朱衣坐于堂前,身旁有代表汉中央王朝最高统治权威的“赤节”,院中甲兵肃立,舞乐齐欢。
研究者认为这是体现北方民族与汉族人民融合、友好的生动图卷。
三郡乌桓天下名骑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乌桓这点其实做得不错,一直被汉朝当刀子使。他们选出精良的乌桓骑兵,组成队伍,为东汉作战,被称为“乌桓突骑”。
年,任尚为中郎将,镇压今湖南省零陵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地起义。所率幽、冀、黎阳乌桓步骑就达2人。
东汉除了以乌桓突骑用于征战外,也以乌桓骑入宿卫,就是给皇上站岗。应劭的《汉官》就说:“员吏百五十六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袁氏制御河北的时候,与乌桓关系是相当好的,白马将军公孙瓒经常找乌桓麻烦,于是袁绍联合乌桓就把公孙瓒给灭了。也因此,袁绍的儿子兵败了就往乌桓控制区跑。结果把曹操引来了。
别看曹军打乌桓几乎是一鼓而定,曹操自己都说真是老天爷保佑了。惯用骑兵冲阵追击的他深知乌桓人的战力,于是一口气把能够得着的乌桓部落全都打包带走了,一共一万余落,落就是帐篷的意思,一个帐篷十人左右,也就是除了那二十万降民外,他又收罗走了十万乌桓人。
加入曹军序列之后,无论是对阵西北马家军还是南抗孙权,乌桓铁骑都战功卓著。“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说曹操,曹操到”何尝不是说曹操善用骑兵,其疾如风,侵掠如火。
历史上那些“黑”曹操的人
一提起曹操,似乎就是一个矮胖的白脸奸臣的形象,鲁迅先生就说,这是《三国演义》惹的祸,把曹操黑得太惨了。其实对于曹操的毁誉,不过是千年来的评价者所站角度不同而已。
晋朝从魏禅让而来,自然把曹操奉为正统。可是司马炎的后人不长脸,被撵到南方去了。北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大概是被曹魏打怕了,反而认为曹操这人不坏,毕竟输给英雄自己脸上也好看。统一北方的北魏,看国号就知道是要尊曹的。于是东晋小朝廷就出了个叫习凿齿的,作《汉晋春秋》五十四卷,改尊蜀汉为正统,还提出要把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
文学昌明的唐宋倒是模棱两可,但是主流声音也认为曹魏是正统。可是赵匡胤的子孙也不争气,又被撵到南方去了。于是给自己找面子,都是小朝廷,干脆就把蜀汉尊为正统。
黑曹操最狠的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三纲五常”的他对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大为不满,于是做了个《资治通鉴纲目》改为蜀汉纪年,而且直斥曹操为“汉之篡贼”。
《三国演义》很大部分来源于元的杂曲词话,元朝的文人也怒斥曹操是逆贼,这或许是告诉汉人不要造蒙古人的反。
一本《三国演义》就足以代表明朝人的态度了。不忠君的一定是恶贯满盈的。
到了“清风不识字”的清朝更干脆,两个人不能提,一个是王莽一个就是曹操。而且乾隆自己撸胳膊上了。他说曹操就是古今第一奸臣。于是在清的戏曲中,曹操就以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虽然一直都贬低曹魏,但写到曹操死的时候还是选了一首明人钟惺的诗相送,最后一句是: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耳书生气。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李振村编辑金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