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历史绵长,有着华丽的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并划分为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4区;除此之外,呼和浩特还管辖着武川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4县以及土默特左旗1旗。
在如此广阔的管辖范围内,点缀着各个时期的名胜古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各个区域的代表性历史建筑,了解一下呼市的过去吧!
新城区·将军衙署
原名“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
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任,均在此管理驻扎。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赛罕区·万部华严经塔
呼和浩特东郊开阔的平川上,有一座白色的古塔拔地凌空,直刺云天,这便是驰名塞外的万部华严经塔。万部华严经塔,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因其白色,又俗称“白塔”。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
万部华严经塔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处很具科研价值的实物。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签名簿,塔内墙壁上写满了从金代起,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汉、藏、契丹、女真、蒙古、维吾尔等文字书写的题记。素白的身影,几里开外便可入目。在庄稼翻滚的绿浪中,与山光水色银粼映辉。形成了呼和浩特的胜景之一“白塔耸光”,巨塔笔挺,虽经千年沧桑,辽代风格犹存,雄姿不减,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年,白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民区·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名召名为乌素图。
乌素图召,实际上是指当地旧有的七座寺庙的总称。因它们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又地处乌素图村旁,所以都统称乌素图召,乌素图召依山而建,这里过去曾有七座召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再往北还有一座法成广寿寺,共同组成一个寺庙群体。乌素图召相继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但从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上看,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庙自身的独特风格。
朝代更替,岁月流逝,如今只有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和罗汉寺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四座寺庙中,以庆缘寺最为著名,规模最大,也为乌素图诸召的主寺,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八小召”之一。
玉泉区·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年)主持创建的。公元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系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
年6月,第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以第旅第团、独立第4支队和师骑兵营一部共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三五八旅旅政治委员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执行开辟大青山地区的任务。
在此期间,支队留在绥南的部队,以蛮汗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围攻,保障了晋西北与大青山的联系。大青山支队经过4个多月的转战,初步开辟了归绥至武川公路以西之绥西、归绥至武川公路以东的绥中,及平绥铁路南以蛮汗山为中心的绥南等3个游击根据地,使绥远和山西的抗日游击战争紧密配合。
托克托县·云中古城
云中城建于二千多年前纷乱的战国时期,是蒙古高原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座城市,是当时赵国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古城乡。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诸侯国之间争战不休,战事至为激烈、残酷,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崛起,和相邻的中原各国时有战事。
在这种纷乱的局面中,据有今河北、山西省部分地区的赵国,周围既与秦、魏等几个中原强国接壤,又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林胡、匈奴等相邻,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大国,但倍受袭扰,苦不堪言,国家随时有灭亡的可能。
在这危机时刻,公元前年,赵王雍即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他励精图治,决心改革。根据赵国多年来与中原各国和林胡等游牧民族交战的经验,武灵王发现,中原的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重甲,行动迟缓,突击力弱,但坚守能力较强,而游牧民族的军队却以骑兵为主,其服装紧身轻灵,来去如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于是公元前年,他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军队使用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穿方便利索的胡服,大量使用骑兵突击,再配合以车兵和步兵,使之能攻能守,攻如利剑,守如磐石。武灵王亲穿胡服,作为表率,历经努力,终于克服了重重阻力,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庞大的新式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第二年,这支大军所向披靡,一举攻灭了中山国,公元前年,又进攻北部的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迫使其北退,占领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区,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北向西推进,疆域到达河套边沿。于是,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以管理这块新开辟的土地,并修筑了云中城作为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中段,也是长城的重要地段。它从盆地青新村入境,跨越韭菜庄、北堡两乡到西南的黄河边上,全长公里。以北堡乡的口子上村为明长城中心,是明朝时期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口子上明长城是清水河县境明长城遗址的最高处,位于两座高山之间,海拔米。
土城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城北12公里,是汉至唐代的故城遗址。城址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米,南北长米,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城门、瓮城、角楼以及建筑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城内街道依稀可辨。城址平面分三区。南区现存东墙南段和南墙;北区现存东墙、西墙、北墙和西南墙;中区现存东墙和北墙,可能是辽金元时期的城址遗存。城外发现了数十座汉唐墓葬,获得了丰富的实物遗存,其中北魏镶嵌宝石金猪佩饰、唐三彩鹦鹉提壶以及北魏和唐代壁画墓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及其出土遗物为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夯土城墙残高10米,城门、瓮城、角楼及建筑基址保存尚好,城内街道依稀可辨。城南区存南墙和东墙南段,建于战国,盛于西汉,北魏时修缮。北区现存东、西、北墙和西南墙,主要属唐代遗址。中区现存东、北墙,可能为辽、金、元城址。年起多次发掘城址及城外数十座汉唐墓葬,出土北魏镶嵌宝石金猪佩饰、唐三彩鹦鹉提壶、贴塑塔形釉陶器及北魏、唐壁画墓等。
广化寺,又叫喇嘛洞,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以北十五公里的大青山中。这里曾经是蒙古地方喇嘛教(佛教)的圣地之一,迄今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喇嘛洞召置身在山清水秀之间多年,有人称此地“佛地生辉,犹如仙境”:春天山杏泛红,盛夏山丹奇艳,金秋层林叠翠,冬到雪挂琼枝。谷中山泉长流不断,水质甘甜,冬不结冰,依古松、临清流……自东北的一位喇嘛正在喇嘛洞召西侧的金刚洞里坐禅。
据宗教界人士追溯和学术界同志的考订,远在明朝万历初年(年前),喇嘛教的黄帽派就在土默特地区开始了宗教活动,在民间和蒙古贵族中具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促成阿拉坦汗迎请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扎木苏的因素之一。
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翻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组成独具魅力的呼和浩特召庙文化。
与大召、席力图召等召庙身处闹市不同的是,喇嘛洞召隐身大青山之中,平添几分山野的静怡。
这些只是呼市名胜古迹的一小部分,它们不断见证着呼和浩特的成长与变迁。
如今,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钢铁森林包围了我们,而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也正在成为我们遗失的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