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建立的朝代是北魏,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民族文化语言文字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

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但是,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于鲜卑文,《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部图书,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部,卷。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物产食源

贝加尔湖地区、东北地区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于家屯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中,占较大比例的是不同质料的镞、锥、网坠。同时,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鹿、狗、牛、熊、野猪、狍子、兔、鼠、鱼、河狸、蚌、鸟等动物遗骸,房址中出土有山核桃、山杏、橡子、菱角。这表明,当时人们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而铁和石磨棒、石斧的出现,说明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但由于其数量较少,我们推测,农业在当时的经济领域应当处于辅助地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