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说的就是画工,即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职业画家。当然,以绘画糊口的还有宫廷御用画家和画院画家。文人画家中,也有靠卖画度日的。不过,他们常常是随兴而画,与民间的职业画工“带着镣铐舞蹈”是大有不同的。
一、无名画者——美大业之馨香
中国民间画工的历史十分悠久,商、周春秋之时,我国的建筑业就很发达,早先的画工同建筑师的关系很密切,王室的宫殿、贵族的深宅,都需要画工来装饰。
“画工”一词,正式出现于汉代。《后汉书》中所提到的“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就是指从民间招募到宫中供使的一般画工。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这些画室中的画工,也都是从民间招募到宫廷里的画家。民间的画工,多作画于各州、县的厅堂、墓室及其他场所。
时兴纸画
在集日或庙会时,画工常画些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等小像儿纸画出卖。南宋木工出身的画家李嵩,就以所画《货郎图》出名。
早在汉代,作为殉葬艺术品的墓室画就已出现。实际上,由于汉代距今已经十分遥远,地面建筑上的壁画早已随着悠久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发掘出的一些壁画,基本上都是墓室壁画。
在山东、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不少古墓中,都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墓室画,反映了汉代的生活。其中,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东汉墓室壁画,是迄今所见的汉代壁画中图幅保存最多、内容较丰富、图画场面较大的作品。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达官贵人们往往比较迷信。因而,他们对办好自己的身后事异常重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为自己造好了豪华墓穴,并专门雇请画工在陵墓壁上作画。借此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仍然能够在阴间享受到生前的奢华生活。
水陆画
水陆画描绘道、释人物,属于宗教画,但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水陆法会是民间最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举行水陆法会时,殿堂上悬挂着各种宗教画数百幅,统称之为水陆画。这种绘画集佛、道画的大成。
陵墓壁画的作画方式,与佛寺中壁画的画法有相同之处。画工按照雇主的要求,画出各种内容的壁画,一般都以表现死者生前显赫的生活为主。如车骑出行图,画中有黑帻长袍的骑吏,又有兜鏊铁甲、手执长旗长矛的骑士,列队行进时还有各式的车辆,车上或悬大鼓,或架大镜,或树大斧,极为威风。画工往往按照主人的意图,将死者生前的差役,如门卒、门卫,或门下小吏、门下功曹等画在墓室壁上,作为他们死后的侍从。
能作墓室画的画工,画技一般比较高,并往往将当时社会风尚画进画中。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北壁的《百戏图》,画着两排贵族人物,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礼服,列坐于席上,一边宴饮,一边观看百戏。绘画的细致,竟连席前的杯盘碗筷之类都画得清清楚楚。《百戏图》画有跳丸、盘舞等,体态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都显示了汉画的较高水平。
从历代画工的笔下,倾泻出许多辉煌灿烂的壁画。晋代陆机曾评论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又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对画工相当高的评价。
二、画工作品——密切联系生活
在汉代,壁画遍布当时的殿堂、衙署、墓室、驿站。佛教传入中土后,人们在开凿石窟、兴建寺院的同时,也常雇用大批民间画工在内壁上画上佛教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武威等地的石窟内,都有大量的壁画,尤以敦煌莫高窟壁画著名。
佛教石窟,大都开凿于古代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在石窟内壁上画壁画的工程,一般都十分浩大,需要雇用很多画工。一般以当地画工为主,同时也会请一些内地高手。先由高手们在石窟内壁上勾勒出壁画的轮廓线条,再由普通的画工填充内容,完成全画。
画像砖
我国古代画像砖也很盛行。画工们在空心砖上以刀代笔,抓住大体大貌进行刻画,他们吸取了陶器、铜器的刻制方法,对于成批生产是很适宜的。
石窟壁画在唐代就发展到高峰。北魏时,莫高窟仅有30多窟,而唐代建造并保存到现在的就有多窟。唐代壁画场面巨大,结构严谨,多配置匀和以及变化多彩的经变。
在宋代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有陕西的榆林窟、敦煌的莫高窟及甘肃的炳灵寺壁画。榆林窟壁画,有画工的题榜,如“都勾当画院使”“都画匠作”及“知画手”等职位,可见榆林窟壁画云集的画工之多。
宋代以后,墓室壁画、石窟壁画逐渐走下坡路,寺庙壁画却制作更精,如北京石景山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神采隽永,栩栩如生,其中的菩萨画像轻纱透体,飘逸灵动,极为精湛。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