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html

考古快照

小红城汉墓航拍

小红城墓地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小红城村小红城古城西北约1公里的一处台地上。墓地北距浑河约2.5公里,往西南约2公里为大红城古城,周边多沟壑丘陵。为配合基建工程,年6—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红城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共发掘汉代墓葬31座,出土随葬器物种类丰富,数量可观。包括陶罐、陶壶、陶井、陶灶、陶鐎盉、陶钵、陶碗、铜镜、铜带钩、铜铃、铜印、铜环、鎏金铜铺首、五铢钱、大泉五十、铜饰珠、弩机构件、铜扣、軎、盖弓帽、铁带钩、铁刀、漆盒、石砚、石研、贝壳、琉璃珠等共件(套)。

M16陶器组合

铜镜

小红城汉墓形制多样,包括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壁墓、砖室墓四种。其中,以无券顶的砖壁墓为主。砖壁墓在内蒙古其他地区极少发现,初步推断应该为土洞墓向砖室墓的过渡形态,此发现意义重大。

出土陶器数量可观、种类多样、保存较好,其中以“罐、壶、灶、井”的陶器组合最具特色。31座墓葬中,近三分之二的墓葬拥有“罐、壶、灶、井”的完整组合。除罐的数量多寡不一外,具有该组合的墓葬全部随葬3或6件壶,搭配井、灶各一件。

铜铃、铜印章

根据小红城汉墓的墓葬形制及出土陶器、钱币推断,墓葬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等。陶壶假圈足较短、多具有模印铺首衔环,出土钱币全部为西汉五铢。第二个阶段即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该阶段墓葬数量最多,墓葬较上一阶段稍显考究。主要为砖壁墓,另有处于小砖墓向大砖墓演变时期的砖室券顶墓一座,墓葬出土陶壶假圈足增长、铺首变小、鼻钮相对突出,出土钱币亦全部为五铢,三官五铢占大多数。第三个阶段即王莽至东汉早期,该阶段墓葬数量减少、墓葬规模普遍缩小,随葬品种类少而简单,出土有钱币“大泉五十”、具有过渡性质的陶仓楼等随葬品。

M14

据史料记载,汉代定襄郡沿着浑河由西向东设置有桐过、骆、武成三县,西汉时,该三县为定襄郡之南端。进入东汉后,定襄郡治所南移,该三县又位于定襄郡之北端。当前桐过、武成两县城址均已确定,分别为清水河县的城嘴子古城及和林格尔县的榆林城古城,而处于两县中间的骆县城址则一直未发现,在大红城古城东墙墙体及其两侧曾发现众多散布的汉代遗物,推测大红城古城下可能叠压了一座汉城。从大红城古城所处的位置来看,恰好符合定襄郡中桐过、骆、武成三县的布局。小红城汉墓的发掘,补充了内蒙古中南部汉墓形制,证明了大红城古城下压汉城的推测,使我们对于呼和浩特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中南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溶青、戴昊鹏)

图片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项目负责人:宋国栋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年10月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