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年)
七月,突厥沙钵略可汗西边既受达头可汗的逼迫,东面又受正在逐渐兴起的契丹人的袭击,派使臣南下向隋朝廷告急,并请求允许他们的部落从漠北南度,到白道川(即今土默特平原)内暂时驻牧。隋朝廷下诏允许他们南下,同时命令晋王杨广率部声援接应,并提供必需的衣、食,赐以饰物、鼓吹等。
案: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年),大败突厥于白道之后,突厥内部矛盾激化,原本统一的突厥汗国一分为二:阿尔泰山以西为西突厥,达头可汗统之;阿尔泰山以东为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统之。
开皇五年(公元年),沙钵略可汗率部南下白道川并于定襄(今和林格尔)盛乐设可汗牙帐。此后,隋朝重设五原郡于河内,即乌加河以南,郡治约当前旗西南。黄河以北包括今包头地区在内,都成为东突厥人的驻牧区,既无行政建制,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亦甚少。
隋重设五原郡,但郡治和所辖地区都向西南迁移到丰州黄河(今乌加河)河套以内,郡治所在地名,亦沿用九原(或说即今乌拉特前旗的南黑柳子古城)。这样,包括今包头地区在内的黄河以北,都成了突厥人聚居驻牧区。因此,《隋书?地理志》中说:榆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乃国之北门。唐前期因之未改。在这一时期,今包头地区,没有中原封建朝廷的行政建置,有关载籍中的著录也就不多见。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年)
二月,唐兵部尚书李靖,率部夜袭屯于定襄(今和林格尔县境)的突厥颉利可汗,接着又大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今大青山)。颉利计穷逃窜于铁山(今白云鄂博矿区)。尚有兵数万,遣执失思力入朝谢罪,并请求举国归附。唐命鸿胪卿(官名,职掌礼仪等)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前往安抚。
三月,李靖和李勣(即徐世勣,因助唐建国有功赐姓李;太宗继位后又避世民之讳去世字,遂叫李勣),兵分两路,一路直逼铁山,一路潜行向北埋伏于通往漠北的渍口。颉利在铁山遭袭后,欲逃往漠北,又在渍口被堵截,只好转而向西逃,结果被唐将张宝相俘获,送往唐都长安。东突厥灭亡。
四月,太宗亲临顺天门,将吏们执颉利可汗行献俘告捷礼。自此,西北诸少数民族首领们共同尊太宗皇帝为天可汗。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年)
八月,太宗立突厥颉利族人右武侯大将军、怀化都督、怀化郡王思摩为乙弥泥执侯利苾可汗,率原颉利部众由河南北迁,到河北建牙帐驻牧,并赐姓李氏。
时随思摩北迁的突厥部众10万人,胜兵4万,北渡黄河后建牙帐于白道北。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年)
十一月,薛延陀裹胁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众度漠南下,屯于白道川(即今土默特川)。十二月,李勣奉命率领唐军与薛延陀及被其所裹胁之众,大战于诺真水(今固阳县北、达茂旗境内的艾不盖河),大破之,斩首余级,俘获马1.5万匹,薛延陀逃回漠北。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年)
突厥李思摩不能抚下,部众骚动不安,相率叛离,请求渡河南下,驱牧于夏、胜之间(即鄂尔多斯草原)。太宗下诏允许他们南迁。
高宗调露元年(公元年)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治今和林格尔)所辖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叛唐,并共同拥立阿史那泥热訇为可汗。包括今包头地区在内的24州突厥降户的酋领们亦都先后反叛。唐派遣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肖嗣业、将军花大智、李景嘉等率部平叛。结果为突厥叛军所败。
十一月,唐以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与营州都督周道务等率兵18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统兵共30万众,进讨突厥叛军。
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年)
三月,裴行俭等大破突厥叛军于黑山(今固阳县或武川县境内),擒获首领奉职,阿史德温傅和奉职拥立的可汗泥热訇亦为其部下所杀,并缚首来降。
高宗开耀元年(公元年)
五月,定襄道总管曹怀舜部与突厥史伏念部,战于横水;怀舜军大败。
七月,裴行俭所部大败突厥史伏念;程务挺部又乘胜紧逼不舍。史伏念穷蹙,遂缚阿史德温傅向裴行俭投降。突厥叛乱历时三年,终于平定。裴行俭押解阿史德温傅及史伏念等突厥叛乱首领凯旋。
高宗永淳元年(公元年)
十二月,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纠合残部,据黑沙(今地未详;从形势度之当在今武川县西北、固阳县一带)。并寇掠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北部边境地区。后突厥兴起。
高宗弘道元年(公元年)
五月,丰州(治九原、或即今乌拉特前旗西南的南黑柳子古城)都督崔智辨奉命率部出朝那山(今乌拉山)向东掩击之,结果反为突厥阿史那骨笃禄所败。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年)
(后)突厥默啜可汗上书说:有女儿,愿和亲。秋,七月,武则天令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南庭(今固阳北,达茂境内艾不盖河一带)纳默啜女为王妃,并派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共赴突厥南庭和亲。
八月,默啜可汗以武延秀非李唐宗室诸王,囚之于别所。率兵与阎知微等入寇妫、檀(今河北北部)等州。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年)
唐朔方(治夏州,今陕北横山县白城子古城)大总管张仁愿,乘默啜西征之机渡(黄)河筑西、中、东三受降城于北岸;于拂云祠故址筑中受降城(故址在今麻池古城南的敖陶窑子唐遗址)。自此,突厥不敢南度阴山(今大青山)。
睿宗景云二年(公元年)
七月,任命右御史大夫解琬为朔方大总管。解琬到职后考核西、中、东三受降城戍守兵卒人数,以为突厥已退到阴山以北,朔方已无寇掠之忧,奏请裁减10万人。
玄宗开元二年(公元年)
闰二月,以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兼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道大总管,令丰安、定远、三受降城及傍侧诸军都听节度。徙安北大都护府于中受城,驻兵屯田(据《元和郡县图志》:安北都护府移治中受降城为玄宗开元十年,即公元年,此据《资治通鉴》所载时间)。
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年)
十一月,唐设置朔方节度使,领有单于都护府、夏、盐等六州,丰安、定远及东、中、西三受降城。
玄宗天宝八年(公元年)
安北都护府从中受降城移治横塞军(今乌拉特前旗境)。
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年)
闰五月,任命单于副大都护浑瑊为单于大都护,兼领振武军、东、中两受降城、振武及绥、银、麟、胜等军节度营田使。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年)
二月,大臣李德裕上奏:请求修葺中受降城等,以壮天德军(治今乌梁素海东南)的形势。
会昌三年(公元年)
二月,下令以麟州刺史、天德军行营副使石雄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充丰州、西受降城、中受降城都防御、本管押蕃落等使。
内容摘自:《包头市志(卷一)》年6月
资料整理:黄翔,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沙德盖”羊肉品牌营销总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