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网信办主任张佰成,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亚辉为此次采访活动授旗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李艳红)9月3日,“壮美黄河行”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行正式启动。20多家网络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以沿黄河沿线经济带为中心,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以及城乡发展进行采访。“臭水沟”变为景观河▲▲▲睡莲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微风吹拂着河堤两岸的花草轻轻摆动,几个垂钓爱好者的身影随着波光向四周散开。空中俯瞰大黑河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在几年前,这里仍是乱砍乱伐,生活垃圾遍地,前年对河道进行了整改,变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呼和浩特市大黑河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综合部部长白强介绍,他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大黑河是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玉泉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五个旗(县、区),于托克托县双河镇汇入黄河,全河的流域面积为km2。河道全长.5km,其中呼市境内河长.5km。大黑河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母亲河”,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理。随着呼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展,大黑河已成为穿过城区的一条“市中河”,河道由于乱采乱挖、倾倒垃圾,河床严重破坏极度恶化,而且防洪标准已远不能达到城市设防要求。年4月1日,大黑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开工,年12月底竣工。空中俯瞰大黑河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大黑河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年一遇,而且利用再生水形成碧波荡漾的景观水面,不仅创造出良好的水景观,而且实现了防风固沙、水环境整治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白强表示,通过堤内景观建设,打造滨水生态廊道、提升河道空间活力,使这里变得鸟语花香,不仅给游人及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憩、娱乐环境,而且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了城市品位。居民用水近70%取自“母亲河”▲▲▲“城区68%的城市用水主要来自黄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呼和浩特市的用水紧张状况。”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制水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赵景远表示。赵景远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李艳红摄影呼和浩特市引黄入呼工程是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解决首府市民吃水难、首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托克托县黄河取水泵站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赵景远介绍,供水工程跨越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以及呼和浩特四个城区,线路全长近百公里。黄河水从托县黄河岸边取水泵站流入预沉厂经过一次沉淀后,加压通过63公里管道进入金海调蓄水库,进行二次沉淀,再由金海调蓄水库重力自流16公里输送到金河水厂,通过水厂一系列的消毒、过滤等净化处理后,再由加压泵站打入城市管网。平均日供40余万吨,用于呼和浩特工业、农业、生活饮用。托克托县黄河取水泵站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标准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了项,黄河水经过呼和浩特市水质监测中心项指标检测后,才会被配送到城市管网中,供居民饮用。1“壮美黄河行”之托县郝家窑村把客人留下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我们这里人均收入2万6千多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村里没有一户贫困户。”黄河沿岸的托县郝家窑村党支部书记郝争平自信满满地说,村里不仅仅靠农家乐,还打造了民俗文化、旅游,真正把客人留下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郝家窑村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郝家窑村成为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上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张杨摄影据了解,郝家窑村有着多年历史,近年来,以沟、粱、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立足独特的葡萄种植、渔业养殖优势,大力发展集葡葡采摘、农家乐接待、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使得郝家窑村成为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上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郝争平告诉记者,郝家窑村东依山梁、西邻黄河的特有地形地貌形成了非常适宜葡萄种植的小气候,所产葡萄不仅皮薄汁甜、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现种植面积达亩,年均葡萄产量达0多吨。目前以农业观光采摘、垂钓和绿色田园旅游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2.6万元,是托县为数不多的小康村。郝来全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李艳红摄影66岁的村民郝来全祖辈靠种植葡萄为生,他是当地的葡萄种植大户,家里种植着十几亩葡萄,通过发展葡萄采摘、农家乐,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郝来全说,自己没有文化,所以羡慕有文化的人,他和老伴儿尽全力供养孩子们走出去读书,然后回来科学种植,让有家族史的葡萄业长势更旺。22“壮美黄河行”之老牛湾黄河船夫赵六十二追忆船工岁月赵六十二全媒体记者李艳红摄影夕阳西下,一位老人倚坐在黄河岸边,似乎又听到了那船夫的哨声……一群赤脚光膀的船夫,身背纤绳逆流而上……也许是记者的问话打断了老人的思绪,他停顿了一小会,像是回过了神。老人叫赵六十二,今年89岁,解放初做了船夫,一干就是十多年。老人回忆,那时他们主要运输盐,将盐运送到宁夏吴中,再拉载货物乘船顺流而下回到老牛湾,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多月。赵六十二全媒体记者李艳红摄影有时遇到悬崖峭壁无处站立时,需要船工们站在船上用缆钩钩住峭壁,交替拖动船体逆流而行。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一旦遇到急流险滩,都要格外小心,如果船体失去控制,很容易船毁人亡。老人说,自己不习水性,但是没个好干的,只能拼着性命行走在黄河上。不过,随着黄河周边城市修通铁路,黄河船工和纤夫这个职业就逐渐消失了。老人生在老牛湾,从未离开过黄河,现在有很多船夫相继过世,知道他们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这里的人们已经不需要像我们当年那样辛苦地为生计奔波,人们通过老牛湾这道风景搞旅游,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了!”此刻,老人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来源: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李艳红
本期责编:江金艳
本期审核:张杨声明: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均归本报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