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621/5478879.html

年9月,和林格尔县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型的汉代砖墓室。这座汉代墓室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此地南靠浑河,引水方便,非常适合农牧业发展,自古就是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地方。从墓中遗留的残余痕迹基本可以判断,该墓葬是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所描绘的大约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统治期间,也就是公元2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死者生前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

该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外加三个耳室构成。总长19.85米,占地面积在一百平方米左右。因为距今年代久远加之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破损严重,现存可见的壁画共有46组,57个画面,标有题记的共有多条。

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崇孝之风的盛行

早在先秦时期,宫殿、寺庙、礼堂就出现了用图绘的形式来装饰墙壁的方式,同时墓室壁画也开始出现,但直到在汉代才形成了完整的丧葬文化体系,此时绘于地下的壁画不单是一种墓室里的妆点配件,更是被赋予了灵魂永生和生命循环的观念载体。

根本来说,墓室壁画的繁荣发展不光是汉代经济富足、文化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的展现,更多的是施政者需要利用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百姓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来确保社会环境的稳定。

西汉初年,百姓在饱受战乱、经济衰败中困苦的生活,当政者刘邦反思了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惨痛经历,不再采用过度苛责的法家思想治国,而是选择了更为宽容的、百姓更为接受的黄老之学。在黄老学说的不与民争的观念下,百姓生活较少的受到限制,国家通过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好转国力大增。

西汉中期地主阶级和家族势力与日俱增,统治者必须从各方面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政权。汉武帝刘彻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学说讲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观念,知识分子学有所成要回报国家为君主效力,大批的知识分子涌入政治上层为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从此以后改良了的儒家思想登堂入室,并成为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立国思想。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与统治者的治国意愿非常吻合,儒家观念非常讲究“孝道”,统治者提倡孝行,并以“孝”治天下,在人才的选拔推举和任用上“孝”成为考核的基础。

将察举制的审核内容之一定为“孝廉”。提倡孝道,鼓励忠孝行为。而这种孝道观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人不惜余力的为家里已故的长者建造豪华的墓室。《礼记·中庸》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反映了汉代丧葬观念的流行。伴随着事死如生思想的盛行,厚葬成为衡量一个人孝道最直接的展现方式,厚葬之俗蔚然成风。两汉墓葬文化的大规模兴起与繁荣,使墓室绘画从汉初一直到东汉末年风靡了三个多世纪。

(二)汉代的长生信仰

墓室壁画源起于人类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敬仰,他们希望通过对死后场所的布置,让灵魂得到指引并且能接着享受生前的美好。墓室壁画的产生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人类对生死观念的思考与感悟,是神灵观念和原始宗教信仰等思想领域的外化形式,具体到汉代墓壁画来说,则充分反映了汉代盛行的"视死如生"的生命观与浪漫主义的思维模式。

人们通过在墓室大量进行图绘的方式,完成历史记载功能的同时,又将笔墨色彩和线条造型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中注入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所处环境的思索,是汉人审美意趣的展现和审美方式的探索,也让墓室壁画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万物有灵”是古代世界人们的集体认知,在与自然界做搏斗、奋力存活之时,在许多因缺乏知识和经验面前陷入困顿之境,人们不禁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敬畏之心,相信灵魂存在而且会轮回。人们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重新轮回,肉体的湮灭并不会带来灵魂的消散。

因此厚葬、祭祀活动的盛行实际上是灵魂不灭观念的物质化活动体现。人们在自己死后的居所投入了众多的财富和劳动成本,来显示自身的地位,还有就是希望让自己不灭的灵魂享受如生前一般的荣耀和气派。老庄哲学中对长生不死的思考是道家学说的重要内容。

肉身的堙没无法避免,如何让精神不朽便是一个终极问题。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极度渴求,后来就发展成为羽化成仙的美好愿景。从早先思想发展来看,仙道两家的理念和信仰上有很多重合部分,两者紧密相关。道家在自身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吸纳融入了一些神仙信仰元素,并且其理论又反过来给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完善给予支撑作用。

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构图特点

(一)满屏式构图

满屏式构图的方式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概括整个画面,观察视角开阔,形体间遮挡关系较少,以流动的视角去观察景物的不同角度,采用俯视、仰视、平视等多种透视方法,打破常规单一的视角,因此画面具有极大的发挥程度。满屏式构图通常在一大面墙或者是平移相同位置的墙面上描绘各种物像。

一般多描绘一些声势浩大的场面,形体遵守主大从小的原则,位置安排的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这种方法光从构图上就给人营造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和广阔的空间。如和林格尔壁画墓中的《车马出行图》、《乐舞百戏图》和《庄园图》等。《车马出行图》描绘了死者生前几次仕途升迁的出行场面。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墓主当时出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的场面,共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首部描绘了浩浩荡荡的带路车马,中部为墓主人乘坐的主车,最后是保卫出行的护卫尾车。画面中各类车辆共有10乘,百余匹姿态各异的健壮马匹。人数众多。通过满屏式构图,既展示出了场面的声势浩大,又显得整个队伍有条不紊。

(二)分栏式构图

分栏式构图是把墙壁按照表现题材内容的不同,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位置上分别画上各自表现的内容。也有一些是两层连起来共同表现同一个题材场景。这么做充分利用了空间,能让壁画呈现更多的内容但是不会让人感到杂乱无序。又与壁画的装饰安排相符,画面几乎不会留白,构图饱满。

如《拜谒图》和下方的《百戏图》就由一条横栏分隔而开,两者都属于展现日常生活的题材,因此被安排到了同一个壁面。还有表现幕府内部空间安排的《幕府大廊图》也是分为上下两栏去展现。

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用色特点

色彩在整个汉代艺术的架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它本身就像一块坚固的磐石支撑起了整个汉代艺术的基础,并且为后世历朝历代的色彩学体系引领了方向。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解读色彩,它不单具有表现世间万物本身固有色的属性,同时也是人们在礼制观念下形成的对色彩的崇敬之情。在《人间词话七则》中提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唯心主义色彩。大意是站在我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事物,事物都体现着我自有的主观认识。

(一)阴阳五行观念主导下的色彩观

中国人在黄老思想观念的洗礼下,认为色彩搭配是要符合相生相克规律,同时色彩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制约与平衡。古人相信色彩与人的地位、运势、甚至是健康都息息相关。五行观念诞生于先秦时期,这是聪慧的先民们关于万物起源和发展方式的理解。

阴阳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基础的元素,阴与阳此消彼长,相辅相成,世间万物由此而进行着变化交替。阴阳观念中的金木水火土有着相生相克的生长规律,而金木水火土有分别有各自所对应的颜色和方向。

金象征着白色代表西方,而对应西方的守护神是白虎。木是绿色的象征,对应东方,守护神是白虎。水对应着黑色,其位置为北方。火象征着红色,代表南方。而土是中间方位,代表着黄色。

例如作为四大守护神之一的朱雀,它是南方的代表,故而用鲜艳的红色来表现。不同的颜色对应其相应的位置,继承发展了等级严格的官僚制度。与五行色彩观联系紧密的还有“五德”观念的发展和演化。古代皇室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中“承运”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奉承这天地注定的德运而行。

在古代,历朝历代的兴盛与更迭过程都被认为是受某种内在的“德性”所影响,这也被称作是“五德始终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道轮回。每个朝代有各自对应的阴阳五行,它被用来阐释王朝的兴衰、朝代的更迭。而“德”运由五行所代表的颜色来得到直观的体现。

例如,黄帝德行属土,故而崇尚黄色;夏代德行为木,故而喜青;商代以金色为德,因此喜欢白色;周代德行属火,尊崇赤色;秦代德行属水,尚黑。在《史记·始皇本记》中记录道:秦始皇征战并吞并了周朝,周武王东征见“赤乌之符”,火为赤色,所以周朝以火为德;而秦朝打败了周朝成为天下之主,水能克制火,又传说秦文公早前捕猎时曾捕获黑龙,水为黑色,因此秦以水为德。这就是“五德循环”。所以秦取代周之后,改年始,满朝文武群臣皆着黑色的衣服进行朝拜。

(二)以红黑为主的色彩运用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整体色彩遵循了汉代用色的规律,即以黑红两色为主要色彩,辅以间色。之所以大量用这两种颜色有以下原因:一、红黑两色的颜料从获取途径来说较为方便且数量较大。赤铁矿是红色的主要来源。赤铁矿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提取方便。黑色是动物骨头、草木焚烧后残留的灰烬。早在新石器时期,彩陶上就出现了这两种颜色的使用。

四、汉人深信人去世后魂魄不会消散,而且生命会循环往复

“死生始将为昼夜”,生代表这白昼,而死则象征着黑夜。白昼中出现的太阳用赤色为代表,象征着生命。黑夜呈现的昏暗则是黑色来表现,代表着死亡。黑色和红色共同演绎了汉代人头脑中的生死观念和死亡的艺术。所以墓中大量出现黑色和红色就很容易理解了。

结语: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形象稚拙单纯,造型生动写实。壁画中大量描绘了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各种画面和人物、动物形象,并且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和地位生动传神的刻画出来。尤其是在动物造型的塑造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我国早期绘画中现实主义的典范。

在空间处理上也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通过满屏式构图、长卷式构图和分隔式构图穿插应用,灵活组合,能够妥善的安排人物和车马等较为繁复的场景,通过远近和虚实处理,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内容虽然繁杂却不显得零乱。色彩的使用及赋色方法逐渐多元化,冷暖搭配协调。线条处理上灵活多变,刚劲且富有弹性,写意的笔法流畅表达出物体的内在精神,是写意绘画的早期实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