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58077.html

云川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政府驻地北约米,为明初政府北疆防御的重要卫所之一,其南距浑河约1.5公里,因承袭了其东元代红城的名字而规模又大于前者,故又称大红城。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五:“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阳和、天城、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高山、镇朔、定边、玉林、镇虏、宣德七卫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及《明太祖实录》二三八卷:“命山西都指挥同知王仙领兵置堡屯种”的记载可知,云川卫建置时间为洪武二十六年(),筑城不晚于洪武二十八年()。永乐元年(),为了加强北京地区防务,“徙云川卫于雄县”,并改属直隶后军都督府,洪熙元年()十一月,为了增强大同地区防卫,云川卫回迁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左卫城。

谷歌地图云川卫(大红城)及小红城示意图

今云川卫故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米,南北宽米。城内南部部分被民房所占,其余皆为耕地,一条南北向柏油路和一条东西铁路将城区截断。故城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墙体系用褐红色黏土夹小石块夯筑而成,夯层厚0.1-0.2米,基宽13米,顶部残宽约3.2米,残高5-7米。四墙各设1门,宽8-15米,北墙、东墙及西墙城门设在城墙中段,门外筑有瓮城,南墙城门模糊不清,现已成为住宅区。城内地层堆积厚度约2米,地表暴露遗物较多。

云川卫西北角外侧云川卫西北角内侧云川卫西城墙内侧(由北向南)云川卫全景航拍(西北方向)云川卫(大红城)文保碑云川卫北门瓮城(由北向南)云川卫北门瓮城(由东向西)云川卫北门瓮城及城墙航拍图贯穿云川卫全城及南北门的马路云川卫东北角航拍

小红城古城位于云川卫城址东,居高临下俯瞰云川卫,该城建于元代,古城平面大致呈方形,北墙稍长,南墙稍短,整体由东向西略作菱形,东墙残长米,南墙残长米,西墙残长米,北墙残长米,墙体夯筑,基本保存完好,底宽13米,顶宽8米,残高2-3米,夯层后0.1-0.15米,四墙中部均设门,门址宽4-6米,其中西门外有瓮城,四门间在城内形成十字街道,城墙四角有角台残址,城内文化堆积0.5米,地表散布有陶、瓷片和砖、瓦遗物,城内现为耕地。

小红城南城墙内侧(由东向西)小红城全景航拍(东南方向)

笔记1:说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明长城,不怕被人笑话,因其大部分墙体均沿与山西省界分布,且历史上管辖归属也是明大同镇、山西镇等镇城,再加上内蒙古自带的草原标签,让我一直觉着明长城和它扯不上什么关系,毕竟,有明一代,出了大同的明外长城几乎都是草原部落驻牧的地方。然而,在前期准备大同镇边堡、卫所资料的时候,了解到其实在明朝立国之初,大同的北部疆域防线已深入内蒙古腹地,并且在当地修建了成套防御体系,其中,卫城级别的便有东胜卫、云川卫、镇虏卫、玉林卫、宣德卫、官山卫、开平卫等,只是由于此后明朝北疆防线内收,这些军事据点被放弃,令人唏嘘。

笔记2: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明长城卫所探访,最先吸引我目光的便是玉林卫和云川卫,理由很简单,玉林卫后内徙治大同右卫,清初取二者头字设立了如今的右玉县,云川卫后内徙治大同左卫,清初取二者头字设立如今的左云县。右玉县和左云县都是山西省明长城探访不可避免的县区,地名的变迁也是明长城历史重要的一部分。

笔记3:往年来内蒙一般都是六月,除了日晒之外,尚算风和,此次内蒙之行提前了一个月,却没想到天气竟是另外一番模样,几天内接连遭遇沙尘、大风、降温又高温,而且由于连日在山西大同地区寻访长城遗迹,已然审美疲劳,到了内蒙的几个卫城已经精疲力尽。如本篇云川卫故城,只草草看了一个西北角、北门及瓮城便宣告结束,实在惭愧。好在内蒙古地区交通也算方便,期待下次再遇。

笔记4:网上的很多资料包括和林格尔县志等都记载云川卫为宣德元年()复还旧治,正统十四年()迁治左卫(今山西左云县),而我采用的是洪熙元年()迁治左卫,具体原因写玉林卫的时候再解释。

笔记5:关于小红城城址,很多考古报告都说小红城有四门,西门还有瓮城,实际来看都不太准确,还有部分资料介绍此小红城即元代屯田的红城,个人存疑,关于该城的资料具体可参见《中国文物报》年7月的一篇《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与小红城》的文章,因该城紧邻云川卫,顺带一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