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河水注》里的呼和浩特

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蛮。世祖建武中,封随宪为侯国也。

白渠水,今大黑河支流,按后文“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推测上游约相当今宝贝河,

武进县:按上游为宝贝河结合注文“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考量疑即今和林格尔新店子乡榆林城址[1];该城址周约米,李逸友其判定为定襄郡武城县不知所凭何据且亦与《地图集》武城县地望相去甚远[2]。

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

成乐城,学界普遍认为即今位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北1.5km处古城。城址北侧是土默川平原,南侧为东西走向的摩天岭,东西两侧丘陵绵延,南傍白渠水。北与大漠相连,向西可抵达黄河,向东、向南可达中原腹地,是连接大漠和中原的要冲地带。古城址文化层厚约10m。古城规模宏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m,南北长m,周长约为m。城墙残高0.5~10m。东、北、西三面设门,外加筑瓮城。分南、中、北城。南城南北m,东西残长m,残高2m;北城南北m,东西m;中城南北m,东西m。发现有窑址、窖穴、居住址等遗迹。出土有灰陶绳纹罐、盆、豆、甑、瓶,瓷碗、注子、盂、三彩残片。在土城子城址周围,有战国、汉代、隋唐墓葬。城址系战国时期属云中郡,汉定襄郡成乐故城,北魏北都盛乐城,隋大利城(是为启民可汗而兴筑),唐单于大都护府,辽振武县城,元振武城,明代属红城卫(国家文物局,)。

白渠水又西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城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

云中故城,即今位于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西古城。古城址位于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西,北依大青山,面临黄河,地势平坦,西有大黑河(即古荒干水)注入黄河。古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北向,南北m,东西m,周长约m。城墙夯筑,基宽7~11m,残高3---5m,夯层厚8~12cm。城西南部有一子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m,周长约m。文化层厚1.5m。城中部有建筑基址,地面散布有绳纹砖、瓦和灰陶弦断绳纹罐、笳,篦点纹罐等残片。出土有布币、“半两”、“五铢”铜钱,北魏“大代太和八年”(年)鎏会铜佛像等。城外有战国至北魏时期墓葬(国家文物局,)。据罗福颐(),在城址西门外发现闵氏墓及墓室壁画,砖室墓,三进,主室最后进,中室、前室均有左右耳室,墓室券门,室顶券或穹隆式。壁画在中室左右耳室内。从出土残余随葬物和壁画风格判断,墓室属于西汉末期。据《史记》考证为战国、秦、汉云中郡郡治,北魏云中镇城址[3](李逸友,;李逸友,)

白渠水又西北,迳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

沙陵县故城,李逸友()等考证托克托县西北6km的哈拉板申古城为汉代沙陵县旧址,十二连东部为汉代沙南县,与“(河水)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的记载合。《元和郡县志》也明确记载,榆林县是“本汉沙南县地。”

又有荒干水,出塞外,南迳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

荒干水,大致与今大黑河相当。

武皋县,按注文“其水西南迳武皋县”疑即今呼市榆林镇陶卜齐古城址[4]。

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

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

原阳县故城,内蒙古文物局认为即今呼和浩特市金河镇八拜城址[5];但该城址平面呈凸字形,周长约米,作为边疆地域县一级城邑规模偏小且形制亦较为独特;按注文“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结合百度地图爬梳相关文普资料,本文以为位于黄合少镇二十家村西南约M的二十家城址更可能为原阳县故城,该城址为内外两重城,平面呈长方形,外城周约米,自治区文物局亦将其判定为西汉定襄郡所属县城[6]。《地图集》将二十家城址判定为安陶县故城并在其西南附近标注了定襄县城址,估计与城中出土的“安陶丞印”、“定襄丞印”封泥有关[7];但按注文则二十家城址为原阳县故城较妥切;如下图所示:

武泉县,即呼和浩特市巴彦(罗家营)镇塔利古城。古城由内、外两城组成,内城呈正方形,边长为m,周长为m;外城呈长方形,南北宽m,东西长m,周长为m。李兴盛和李逸友(李兴盛,;李逸友,: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塔布秃村汉城遗址调查,)考证为汉代武泉县。

北舆县故城,沙梁子古城沙梁子古城即呼和浩特市小黑河乡沙梁子村西北。城址系汉代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宽北窄,南北向。南墙长m,北墙长m,南北通长m,周长约1m。城墙夯筑,基宽16----20m(国家文物局,)。李逸友()考证为汉代北舆县城。

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扳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

白道城,坝口子古城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坝子口村坝口子沟口。索秀芬()考察,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m,东西宽约m,周长约m。城内中部偏北有一处东西向隔墙将城分为南北两城,南城较大。南城内距离西墙壁约m处又有南北向土墙一道,分南城为东西两城。城内有建筑基址,出土有陶瓮、罐,板瓦、筒瓦、砖,石佛等。并认为是北魏白道城址。李逸友()也认为是北魏白道城址。

“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北魏太和十八年(年),郦道元随孝文帝拓跋宏北巡,看到了绵延于今大青山蜈蚣坝山前地带的战国赵北长城墙体,这段长城的确是战国赵武灵王所筑的赵北长城,郦道元当时看到的已经是作为历史陈迹的残垣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战国赵北长城墙体在北魏时期是未经加筑沿用的[8]。

荒干水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

武川镇:张文平等认为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为武川镇镇址所在并进行了缜密严谨的论证[9]。而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与达茂旗文物管理所的《达茂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调查》考古调查报告亦推断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为武川镇,而二份子古城则正好处于左右呼应怀朔镇(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和武川镇(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位置之上[10]。

图表1白道中溪(武川县城西)摄于年6月14日上午

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

阿计头殿,土城梁古城南城为魏帝行宫之一的阿计头殿,北城应为保护阿计头殿的军事戍城,同时也起到沟通阴山南北防御的作用,而对于下南滩遗址则新认定为北魏孝文帝阴山讲武台……….白道城北高阪称作“白道岭”,即今蜈蚣坝所在。“白道岭北阜上”有“魏帝行宫”,当时人称作“阿计头殿”,“白道中溪水”流经魏帝行宫东。今蜈蚣坝一带的溪水中,以乌素图水最大,应为北魏时期的白道中溪水,土城梁古城恰好位于乌素图水的西山上。《水经注》描述阿计头殿,写到“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与土城梁古城南城大体相符[11]。

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

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

其殿四注两厦,堂宇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摄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

怀朔镇,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与包头市文物管理所的考古调查报告《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12],将位于包头市固阳县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考证为怀朔镇镇址,目前已无争议。

但若按塞水为榆树店河(按广德殿为榆树店古城)考量则距离怀朔镇太远不太符合注文“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描述;故此关于怀朔镇还需作进一步的细致校验。(备注:张文平认为,《水经注》所记塞水,一般认为是主要流经今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境内的万家沟河,在武川县境内的上游地段也称榆树店河。榆树店河的源头在武川县庙沟一带,北魏怀朔镇镇址为今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毕竟庙沟在东,北魏怀朔镇在西,也可以勉强说“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13]”)

讲武台,下南滩遗址以前有人认为是古城遗址,经调查,遗址周边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遗址主体是三个东西并列的夯土高台遗迹,其上散布遗物以筒瓦、板瓦和残砖为主,不见生活用品陶器等。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年)随孝文帝北巡时到过“阴山之讲武台”,《魏书·高祖纪》同记此事,孝文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可见该讲武台又名阅武台,台上有观一类的建筑。下南滩遗址位于阴山山脉之后的广阔平川之上,所见遗迹遗物均可与讲武台的功能相吻合[14]。

广德殿,榆树店古城位于榆树店河北岸,但从榆树店河自北向南而流的大方向来看,也可以说流径榆树店古城的西山下。今天调查的榆树店古城,墙体依山势大致呈梯形分布,可见东墙、北墙和西墙三段墙体,南墙处为断崖及主要分布于断崖之下台地上的榆树店村,不见墙体。东墙、西墙中部均有弯曲,东墙长米,北墙长米,西墙长米,东、西墙南端点的连线长米。东墙、西墙南段各筑有两座马面。北墙东段有两座夯土台墩,相互间距25米,类似于城门门墩。西侧台墩北25米处亦有一座台墩,东侧台墩北25米处为一处漏斗状下陷,下陷断壁上可见夯土痕迹,初步推测当初也应是一个台墩建筑,后为洪水冲毁。城墙上两座台墩的南侧,经后人挖土破坏,地表暴露出大量板瓦残片。这四座台墩似为一座建筑的遗存,或即广德殿旧址[15]。

但经百度地图做空间维度的初步校验,阴山讲武台(下南滩)距离广德殿(榆树店古城)竟然有40.4公里之遥;按如此遥远的距离考量似乎不太符合注文“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之描述,故存疑;此外关于“塞水、芒中”等按注文与地形图难以对应,故广德殿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图表2讲武台与广德殿的距离及方位鸟瞰

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

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桢陵县,位于托克托县中滩乡蒲滩拐村西的蒲滩拐古城是汉桢陵县城、西部都尉治城

冯文勇根据实地考察结合《水经注》认为蒲滩拐古城为汉桢陵县城。蒲滩拐古城系汉代占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为1m。冯氏以李逸友所认为汉桢陵县城(章盖营子古城)所处位置作比对认为,虽然章盖营子古城与“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单”也较吻合,但是黄河流经该城之西上下,地势比较和缓,与“两山二县之间而出”是不相吻合的,比较而言蒲滩拐古城更符合《水经注》的记载[16]。

此处结合腾讯地形图校验,注文“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等地形地貌特征与蒲滩拐古城附近基本相当,此外章盖营子古城规模偏小周长仅约米[17];故本文从冯氏所论。

图表3蒲滩拐古城附近地形图符合“两山二县之间而出”

汉沙南县城,结合汉桢陵县城(蒲滩拐古城)附近地貌特征及注文描述“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综合考量汉沙南县城即今十二连城东部城址(李逸友等亦持持此论,)。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赤城,具体位置不详,但应囿于准格尔旗大路乡一带。

桐过县,李逸友等考证位于清水河县小缸房乡城嘴村西侧城嘴古城址为汉代定襄郡桐过县城址[18]。但城嘴古城址位于树颓水的南侧与注文方位及次序表述不合,故本文认为汉桐过县城址当位于树颓水(浑河)以北,君子济(喇嘛湾一带)以南。经爬梳相关文普资料位于喇嘛湾镇拐子上村东侧的拐子上城址最可能为汉代定襄郡桐过县城址。

拐子上城址位于清水河县喇嘛湾镇拐上村东侧。城址系战国、秦、汉代城址。现存东、南、北三面筑墙,西面依河为屏。北墙长m;东墙依山折为三段,长m,中部辟1门;南墙依山折为三段,长m;三墙总长约为m。城墙版筑,基宽7.5m,残高5~7m。城内中部有一道隔墙,长m,将城分为南北两城,隔墙东部有门。有马面和角楼址。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釜、罐、盆,板瓦、筒瓦等(国家文物局,)。秦代兵器有矛、戈两种(乌兰察布文物工作站[19],)。李逸友()认为,古城内发现一批青铜戈,上有“相邦吕不韦三年”和“相邦吕不韦四年’’等铭文,因此,该古城应是秦代兴筑而汉代沿用的。

君子济,结合地形地貌及位于树颓水北等因素综合考量,疑位于喇嘛湾黄河大桥一带;而《地图集》所标君子济亦大致如此[20]。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

契吴东山,《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领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按此赫连勃勃所云“契吴”当在今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附近,但从方位校验则此处注文所谓之“契吴东山”约在树颓水(浑河)东北一带与统万城相去甚远。显然两处“契吴”非指同一地望。而杨守敬亦疑此段注文有误。(守敬按:《元和志》云,契吴山在朔方县北七十里。《夏录》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自马岭以北,[二九]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又云,契吴城在朔方县北一百二十里。契吴山,赫连昌因山所筑,以立勃勃之庙。此《注》称契吴东山、契吴亭,似即指赫连事。但赫连之契吴在河南,此《注》之契吴在河东,显有不合。岂真如孙氏所疑,左合为右合之误,而西径西流,西亦并东之误欤?然准以地望,在唐朔方县之北八九百里,与《元和志》究未能恰合,今仍原文而附记于此。又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引郦元《水经注》曰,朔方县有契吴山,勃勃北游登之,叹曰,云云。与《夏录》文同。考汉之朔方县不在此,唐有朔方县,又非道元所及,《注》不当标朔方县之名。据《御览》上二条,一引《十六国春秋》,载勃勃于朔方筑大城,一引《水经注》载统万城,疑此条本接引《十六国春秋》称朔方有契吴山,传抄者误衍县字,又错入《水经注》下也[21]。)

[1]李逸友:《内蒙古文物考古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第页。

[2]李逸友:《论内蒙古文物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页

[4]内蒙古文物局:《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下),西安地图出版社,年,第13页

[5]内蒙古文物局:《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下),西安地图出版社,年,第13页

[6]汪宇平.呼和浩特东郊二十家子村的新钉器文化遗址.考古,,(1):51~52

[7]内蒙古文物局:《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下),西安地图出版社,年,第17页

[8]张文平,苗润华:《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阴山学刊》,年12月,第18页

[9]张文平,苗润华:《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阴山学刊》,年12月,第23页

[10]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达茂旗希日穆仁城圐圙古城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页-.

[11]张文平,苗润华:《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阴山学刊》,年12月,第23页

[12]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页-.

[13]《北魏广德殿行宫旧址确认》,《中国文化报》,年01月16日

[14]张文平,苗润华:《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阴山学刊》,年12月,第24页

[15]《北魏广德殿行宫旧址确认》,《中国文化报》,年01月16日

[16]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页

[17]内蒙古文物局:《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下),西安地图出版社,年,第16页

[18]李逸友:《论内蒙古文物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清水河县拐子上古城发现秦兵器.文物,,(8)

[2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四册,第52页

[21]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年6月,第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48.html